Sie sind auf Seite 1von 97

《逻辑学》查看《逻辑学》书评和最新更新以及相关书籍推荐请到《逻辑学》专题网址

http://www.xiaoshuotxt.com/renwen/11500/
TXT 小说天堂 http://www.xiaoshuotxt.net,最有文艺气息的文学网站,提供经典的文学名著、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人文社科类书籍在线阅读,所有 TXT 电子书手机免费下载阅读,我们提供给您的小说不求最多,但求
最经典最完整

第一章引论 第一节普通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普通逻辑学是以思想之间的组织结构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不研究思维的
具体内容。准确地说,普通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和一些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一、什么是思维的逻辑形式

1.思维的逻辑形式的定义:思维的逻辑形式就是思维内容的构成方式或形式结构。

任何思维都有具体内容和逻辑形式两个方面。反映在概念、判断、推理中的特定对象及其属性是思维的具体内容。

人们思维的内容是各不相同的,但其构成方式却是可以相同的。比如以下三句话:

只有年满十八岁的人,才有选举权

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把经济工作做好

只有认真学习法律,才能懂得法律

上面几句话的内容完全不同,但我们能看出,它们的结构形式是相同的,都是“只有……,才……”,如果我们
用 p、q 等字母表示具体的各不相同的内容,那么,它们共同的形式就可以写成:

只有 p,才 q。

2.思维逻辑形式的构成——常项和变项。

任何逻辑形式都是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构成。逻辑常项是指在一个逻辑形式中有确定的逻辑涵义并始终
保持不变的部分。比如上述的“只有”、“才”。

逻辑变项是指在一个逻辑形式中可变的部分,可以用不同的具体概念或判断来加以代换。如上述的“p”、“q”。

二、什么是思维逻辑形式的基本规律

普通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的,因而。思维逻辑形式的规律也就是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它们是同一律、
不矛盾律和排中律。这些基本规律是保证我们思维有确定性、一贯性和明确性的必要条件,对人们的思维具有强
制作用。

三、什么是简单的逻辑方法

普通逻辑学的简单逻辑方法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抽象同一性、确定性和单一性的逻辑方法。主要有:限制、概括、
定义、划分、寻求因果联系的方法,以及回溯方法等。

关于思维规律和简单逻辑方法的具体内容我们到有关章节再学习。

返回
www.xiao s huotx t.nett:xt.小`说"天 堂

第一章引论 第二节普通逻辑学的性质

注意理解普通逻辑学的工具性。普通逻辑学作为一门工具性的科学,决定了它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习任何一
门学科都需要掌握的思维工具。

普通逻辑学作为工具性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学习方法的特点:重在理解。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运用逻辑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和能力。
www.7wenxue.comt-xt-小,说--天.堂

第一章引论 第三节学习普通逻辑学的意义及方法

一、学习普通逻辑学的意义

1.为人们获得新知识提供了必要的逻辑工具。

2.帮助人们提高学习效果的有力工具。

3.是开发智力,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4.能帮助人们准确地表述和严密地论证自己的思想。

二、学习普通逻辑学的方法

1、明确学习普通逻辑的重要意义,充分调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学会抽象地进行逻辑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各种逻辑形式的特征。

学会把具体问题“形式化”,也就是要学会撇开具体内容,抽象出思维的逻辑形式。简而言之,就是学会用字母
和符号来代替语言文字表述的具体问题。

大家习惯于就事论事,纠缠于具体内容,这对于分析复杂的推理就比较困难。其实,如果掌握了把具体问题形式
化的方法,就会把复杂的问题分析的简单明了,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各种逻辑形式的特征和关系。

学会对问题进行逻辑分析。逻辑学是人们获取新知识的工具,我们在解答逻辑练习题时,更应该运用逻辑分析的
方法,尤其是做一些比较复杂的综合推理题时,更需要通过全面分析、抓住关键、总结规律。经过不断的努力,
大家的逻辑分析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3.多做练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逻辑学的考试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的考察。考试题目中,单纯记忆性的很少,绝大部分都是对具体问题的分析,
有的题还比较灵活。所以,单纯靠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肯定是通不过的。这就要求同学们平时下功夫,加强训练,
提高解题能力。这样,在复习和考试时就会轻松自如,取得好成绩。

例题解析

1、逻辑形式

例题:在“并非如果 p,那么 q”中,逻辑常项是(),逻辑变项是()。

解析:在逻辑形式中,常项是指有确定的逻辑涵义并保持不变的部分;变项是指可以用来代表不同概念或判断的
部分,经常用字母表示。

本题答案:常项是:“并非如果,那么”;变项是:p、q
www/xiaoshuotxt.n et\t=xt**小/说天^堂%

第二章概念 第一节概念的概述

重点把握两个问题

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概念和语词的关系

、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分子范围的思维形式。

1.思维对象:指人们思维活动所涉及的一切事物及其特性。
2.事物的属性和本质属性:

属性指对象具有的性质及对象之间的关系。忏悔包括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事物的本质属性是指决定一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比如,商品的本质属性就是用来进行
交换的劳动产品。而商品的产地、花色等就是商品的非本质属性。

二、概念的两个逻辑特征——内涵与外延。

1.概念的内涵。

定义: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

特征:概念的内涵是概念质的方面,它回答对象“是什么”或“什么样”的问题。

2.概念的外延。

定义:概念的外延就是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的范围。

特征:概念的外延是概念量的方面,它回答对象“有哪些”或“是哪些”。

例如: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行使立法权的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
则。这是法律这个概念的内涵。它所反映的对象包括宪法、刑法、民法等。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三、概念和语词

概念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它所反映的内容是通过语词来表达的。没有语词,概念是无法表达的。概念是语词的思
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二者既有密切的联系,也有本质的区别。

概念和语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概念是对思维对象的反映,是人们头脑中的东西,不能为人们所直接感知;而语词是表达思维对象的声音、
符号或笔划,是概念的物质外壳。能为人们所直接感知。

(2)概念没有民族性;而语词具有民族性。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文字表达同一个概念,如
果不是这样,就无法交流。

(3)概念和语词并非一一对应。有四种情况:
①。任何概念都要用语词表达,但并非任何语词都表达概念。在现代汉语中,实词表达概念。

②。在实词中,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表达。

例如:“赛先生”与“德先生”就是指称“科学”与“民主”

③ 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这个问题要注意:例如“杜鹃”既可指一种叫“杜鹃”的鸟;也可以指一种叫“杜鹃”的花。在三段论推理中有
时出现“四词项错误”常常就是因为在同一条件下,同一语词表达了不同的概念。

④ 同一个单词或词组,有时能独立地表达概念,有时不能独立地表达概念。

从理论上讲,概念是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它是确定的,而语词是语言的组成部分,它随着语种的不同,语言习
惯的不同而改变,所以就形成了上述三种不一一对应的现象。

例题:指出下面语句中括号内的文字,是“法的渊源”的内涵还是外延。

“法的渊源”是(法律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法律、法令、条例、决议、命令、判例等)。

解析:概念的内涵是概念对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回答“是什么?”

概念的外延是概念对思维对象分子范围的反映,回答“有哪些?”

答案:第一个括号内的文字,是“法的渊源”这个概念的内涵。第二个括号内的文字,是“法的渊源”这个概念
的外延。
www.xiaoshuot X t,ne tt?xt_小_说天\堂

第二章概念 第二节概念的种类

按照不同的根据,可以对概念进行不同的分类。

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外延数量的不同,可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1.单独概念:是反映某一个特定事物的概念,其外延为一个单独对象。比如,“中国”、“万里长城”、“黄
山”、“九寨沟”等等。

2.普遍概念:反映某一类事物的概念,其外延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比如,“大学”、“诗人”、“法学
家”、“罪犯”等等。
二、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这一问题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1.集合概念:把对象作为集合体反映的概念。

2.非集合概念:不把对象作为集合体反映的概念。

那么,什么是集合体呢?所谓集合体就是由若干个体组成的有机整体。而所谓有机整体是指由个体量的增加过程
中同时发生了质的变化的整体。因此,组成整体的个体不必然具有整体的性质。比如,由若干个体的工人组成工
人阶级这一整体,而工人阶级的“先进性,革命性和大公无私”却不是每一个工人所必然具有的。

非集合体大多只表现为一类事物量的积聚,可称为类和分子的关系。一类事物的所有分子都必然具有类的性质。
比如“人”这一类事物它有“张三”、“李四”、“王五”等等若干分子,而“张三”、“李四”、“王五”等
等,不管是谁,都具有“人”的性质。

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也是“难点”之所在,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既可以表达集合概念,又可以表达非集
合概念,一定要正确区分一个语句中某一语词到底表达的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概念?比如:

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Ⅰ

人民享受广泛的民主和自由。Ⅱ

Ⅰ 中的“人民”是集合概念,Ⅱ中的“人民”是非集合概念。道理很简单,因为“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一性质
是“人民的整体”才具有的,不是每一个“个体的人民”都必然具有的。而“享受广泛的民主和自由”是每一个
“个体的人民”都享有的,决非“整体的人民”才享有。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种区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方法。那就是在要区分的语词前加“每一个”三字(如果
这个词在句子的前头),或在这个语词后加“之一”两个字(如果这个词在句子的后头)。加了之后,念一遍加
字之后的句子,如果它的意思合情理,则说明不是集合概念,不合情理,则是集合概念。比如下面两个句子:

(每一个)武汉人为祖国的四化做出了很大贡献。Ⅰ

我们班的李辉是武汉人(之一)Ⅱ

很显然,Ⅰ中的“武汉人”是集合概念,因为Ⅰ的意思不合情理,Ⅱ中的“武汉人”是非集合概念,因为Ⅱ的意
思合情理。

三、正概念和负概念。

1.正概念又叫肯定概念: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比如“马克思主义者”、“正义战争”、“勇敢”等等。
2.负概念又叫否定概念:相对于某个正概念而言,反映对象不具有或缺乏某种属性的概念。

比如“非马克思主义者”、“非正义战争”、“不勇敢”等等。

3.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负概念的语言形式都带有否定词,但带有否定字样的未必就是负概念。比如“非洲”就
不是负概念,因为这里的“非”字不是否定词,不起否定作用。

负概念都有论域(适用范围),不能乱用。比如对一个老年人讲“您是一个非团员”就不妥,因为“非团员”这
个负概念只适用于“青年”这个范围。

例题:在“青年人是时代的先锋”中,“青年人”从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的角度看,是()概念;从集合概念与
非集合概念的角度看,是()概念。

解析: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的识别是考察概念外延范围内,所含分子的数量多少。“青年人”所含分子对象是千
千万万,因此,是普遍概念。

在一个具体语句中,分析某一概念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概念,需考察在这一个语句中所指出的属性是对象整体
具有的,还是每一个分子对象也具有。显然,在这里,“时代的先锋”只能是“青年人”整体具有。“青年人”
的每一个分子对象不一定具有。因此,“青年人”在这里是作为集合概念来使用的。

答案:普遍概念、集合概念
w w w/xiao shu otx t.nettxt 小_说天_堂

第二章概念 第三节概念间的关系

逻辑学研究概念间的关系,只研究概念外延间的同异关系,即全同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
和全异关系。

一、全同关系

1、含义:设有 a、b 两个概念,如果它们的外延全部重合,即所有的 a 都是 b,同时,所有的 b 全是 a,那么,a


与 b 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全同关系。全同关系又称同一关系。也就是说,外延完全相同的两概念间的关系

就是全同关系。

比如“北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世界上最高的山峰”与“珠穆朗玛峰”。

2、这种关系可用欧拉图表示如下:

全同关系的概念在说话、写文章时,使用较多的同一关系的概念,不仅可以达到对对象全面准确地反映的目的,
而且还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灵活。
例一:对罗马教皇的称呼:“罗马主教、耶稣基督教在世上的代表、使徒精神的继承者、所有天主教教会的首长、
西欧的总大主教、罗马管区的大主教兼首都大主教、梵蒂冈城国元首”。

上面这个称呼中,用了八个同一关系的概念,这八个同一关系的概念也是八个头衔,是罗马教皇的地位和权力的
表现。

例二:“在短短几分钟内,陈月芳三接高吊球侧身装筐,7 号宋晓波斜线勾篮得手,10 号修丽远程砸眼,8 号邱


晨瞅准空隙快速突破又添两分,中国队迅速把比分拉成 22 比 16 领先。”

上面通过运用同一关系的四个概念,使文章避免了呆板和乏味。

这里有一点要注意:具有全同关系的概念,是不同的概念,不能看成是用不同的语词表达的同一个概念。因为它
们虽然外延完全相同,但内涵却是各不相同的。

二、真包含于关系

1、含义:设有 a、b 两个概念,如果 a 概念的全部外延都包含于 b 概念的外延之中,并且 a 概念的全部外延仅仅


是 b 概念外延的一部分,即所有的 a 都是 b,但有的 b 不是 a,那么,a 概念就真包含于 b 概念。a 概念对于 b 概
念的这种关系就是真包含于关系。同时,所有的 b 全是 a,那么,a 与 b 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全同关系。也就
是说,如果一个概念的外延完全在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之中,而且仅仅成为其一部分,那么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就叫做真包含关系或真包含于关系。

比如:“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资金”与“流动资金”;“学生”与“大学生”;“历史”与“现代
史”等等。

2、可用欧图表示如下:

三、真包含关系

1、含义:设有 a、b 两个概念,如果 a 概念的外延包含着 b 概念的全部外延,并且 b 概念的全部外延仅仅是 a 概


念外延的一部分,即所有的 b 都是 a,那么,a 概念就真包含 b 概念。a 概念对于 b 概念的这种关系就是真包含关
系。

真包含关系又称属种关系。其中外延大的叫属概念,外延小的叫种概念。

例如“电视大学”与“广播电视大学”

2、用欧图表示如下:

四、交叉关系

1、含义:设有 a、b 两个概念,如果 a 概念的外延与 b 概念外延只有一部分是重合的,即有的 a 是 b,有的 a 不


是 b,并且,有的 b 是 a,有的 b 不是 a,那么,a 与 b 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交叉关系。
比如“大学生”与“青年人”;“干部”与“党员”;等等。

2、可用欧拉图表示如下:

五、全异关系

1、含义:设有 a、b 两个概念,如果它们的外延没有任何部分重合,即所有的 a 都不是 b,那么,a 与 b 两个概念


之间的关系就是全异关系。

比如:“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玫瑰花”与“万里长城”;“马”与“鹿”等等。

2、可以用欧拉图表示为:

3、全异关系又分两种关系。

(1)。矛盾关系:a 与 b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但二者相加之和等于邻近属概念 c 的外延。那么 a 与 b 两个


概念的关系就叫矛盾关系。

比如“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等等。

可用欧拉图表示为:

2.反对关系:a 与 b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但二者相加之和小于邻近属概念 c 的外延。那么 a 与 b 两个概念


的关系就叫反对关系。

比如“中国人”与“美国人”;“电视机”与“电冰箱”;“数学”与“化学”等等。可用欧拉图表示为:

从概念的上述五种关系中可以进一步概括出以下几种概念间的关系。

相容关系与不相容关系

上面我们分别讲了“全同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包括矛盾
关系和反对关系)”。逻辑学有时又将上述五种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两大类。

相容关系:至少有一个外延相同的两概念间的关系。“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
叉关系”均属相容关系。

不相容关系:没有一个外延相同的两概念间的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属于不相容关系。

例题:例题(1):“工厂”和“工人”两个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是()
a。全同关系 b。属种关系 c。交叉关系 d。全异关系

解析:工厂和工人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工厂”和“工人”这两个概念却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类。
“工厂”和“农村”、“机关”、“学校”等等,是属于不同的社会组织的一类概念。“工人”和“农民”、
“军人”、“学生”、“干部”等等,是属于不同职业的人的一类概念,二者之间是全异关系。

答案:选择 d

有人把“工厂”和“工人”看做是属种关系,是错误的。因为,凡是属概念都能用来说明种概念,例如:“共青
团员”和“青年”,我们可以说:共青团员是青年。那么,“共青团员”和“青年”就是属种关系。对于“工
厂”和“工人”来说,我们不能说:工厂是工人,或者工人是工厂,那么,“工厂”和“工人”就不是属种关系。

因此,判定两个概念之间是不是属种关系,可以在两者之间加一个“是”,看它们之间能不能说明。能说明的有
可能是属种关系,不能说明的,一定不是属种关系。

例(2)s 与 p 交叉,m 与 s 全异,用欧拉图表示 s、p、m 外延间的关系。

解析:s 与 p 交叉,m 与 s 全异,m 与 p 的关系可以是全异关系、交叉关系或真包含关系。

用欧拉图表示如下:

返回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 堂

第二章概念 第四节定义

一、什么是定义。

1.“定义”的定义: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例如:法人是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组织。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定义的结构:定义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被定义项:其内涵正待揭示的概念。

第二,定义项:用以揭示被定义概念内涵的概念。
第三,联项:联结被定义项和定义的联结词。“是”“就是”等。

3.逻辑形式:ds 就是 dp。

二、定义的方法:属加种差法。

公式为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

比如:(商品)就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被定义项)=(种差)+(属概念)。

三、定义的规则

这是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1.定义项外延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是全同关系。

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错误。比如:

“生产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定义过宽)。

商品就是通过货币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定义过窄)。

2.被定义项不得直接或间接地出现在定义项中。

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错误。

比如:形而上学者就是主张形而上学观点的人(同语反复)

所谓形而上学就是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所谓辩证法就是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循环定义)。

3.定义项必须清楚确切。

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定义含混”或“以比喻代定义”错误。

比如:生命是通过塑造出来的模式化而进行的新陈代谢(定义含混)
失败是成功之母。(以比喻代定义)

4.定义联项不能是否定的。

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定义用否定联项”的错误。

比如:贪污不是合法行为。

返回
w W w:xiaoshuotxt?net-t_xt,小说天堂

第二章概念 第五节划分

一、定义

划分是将一个属概念分成若干同级的种概念的逻辑方法。

比如: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微生物。

天体分为恒星、行星、卫星和慧星。

二、划分的三要素。

1.划分的母项:被划分的属概念。

2.划分的子项:划分出来的种概念。

3.划分的根据:作为划分标准的属性。

三、划分不是分解

这是难点问题,也是需要重点掌握的问题。

所谓分解是将一个有机体肢解成若干组成部分,而划分是将属概念分成种概念。分解前后是有机整体同组成部分
的关系,不是属种关系,所以划分不是分解。

比如:树分为桃树、李树、杏树、梨树等等是划分。

树分为树枝、树叶、树干和树根则是分解。
四、规则:这是重点掌握的内容。

1.划分子项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

否则,犯“子项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比如:法律分为宪法、刑法、民法、经济法、婚姻法(划分不全)。

直系亲属分为父母、配偶、兄弟姐妹和子女(多出子项)。

2.划分的子项必须互相排斥。

否则,犯“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

比如:学人书店有各种学术类书籍、逻辑学书籍

3.每次划分的根据必须同一。

否则,犯“混淆根据”的逻辑错误。

比如:邮件分为国内邮件、国际邮件、平寄邮件、航空邮件和特快专递邮件。

返回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 堂

第二章概念 第六节限制和概括

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是进行限制和概括的逻辑依据。

一、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

概念内涵有多少之分,外延有大小之别。概念内涵的变化相应地会引起外延的变化,并且呈反变关系。

所谓反变关系就是概念的外延越大,其内涵越少;反之,概念的外延越小,其内涵越大。

比如:国家亚洲国家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

内涵:少多更多
外延:大小更小

二、限制。

1.定义: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缩小其外延的逻辑方法。

比如:哲学家→中国哲学家→中国现代哲学家

上面的例子中,哲学家这个概念经过了二次限制。第一次增加了中国这一内涵,其外延就缩小了。对中国哲学家
再增加现代这一内涵,其外延就更小了。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限制是通过增加内涵来实现的。内涵每增加一次,外延就缩小一次。

例如:旗→国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概念的限制可分为一次限制和连续限制。

2.规则(注意):

(1)限制必须是由属概念推演到种概念。

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限制不当”的逻辑错误。

比如:天安门→雄伟壮丽的天安门。(是全同关系,不是属种关系)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法学院。(不是属种关系)

(2)单独概念不能限制。

单独概念是限制的极限

三、概括

1.定义: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以扩大其外延的逻辑方法。

比如:中国古代哲学家→中国哲学家→哲学家。

上例进行了两次概括。每减少一次内涵,外延就扩大一次。可见概括是通过减少内涵扩大外延实现的。
2.规则:

(1)每一次概括必须是由种概念推演到属概念。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概括不当”的逻辑错误。

比如:把“北京大学”概括为“大学生”就犯了“概括不当”逻辑错误。因为大学与大学生是全异关系,而不是
属种关系。

(2)哲学范畴不能概括

哲学范畴是概括的极限。比如物质、意识这样的概念,没有比它们更大的属概念了。

返回

例题解析

例题(1)“宪法是法律”作为定义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析:定义不同于陈述句,定义项的外延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是全同关系。因此,“宪法是法律”作为定义是
不正确的。

答案:“宪法是法律”作为定义是错误的,违反了“定义项的外延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是全同关系”的定义规
则,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

例题(2)“犯罪集团分为主犯和从犯”是否表达了划分?

解析:划分是把属概念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种概念。“犯罪集团”与“主犯”、“从犯”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不是属和种的关系。

答案:这是分解,不是划分。

例题(3)“a 可以分为 b、c、d”是一个正确的划分,则 b 和 c 的外延是()

a。全同关系 b。交叉关系 c。矛盾关系 d。反对关系

解析:根据划分的规则,首先,划分子项 b、c、d 之间不能相容,所以,可以排除全同关系和交叉关系。其次,


子项 b、c、d 的外延之和等于 a 的外延,若 b 和 c 的外延是矛盾关系,二者外延之和再加上 d 的外延,肯定大于
a 的外延,犯“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因此,排除矛盾关系。

答案:选择 d。

例题(4)下列对概念的限制中正确的是()
a。把“北京市”限制为“西城区”

b。把“书籍”限制为“《法律逻辑学》”

c。把“黄山”限制为“风景秀丽的黄山”

d。把“数学家”限制为“陈景润”

解析:“北京市”和“西城区”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书籍”和“《法律逻辑学》”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和反
映个体对象的概念之间的关系;“黄山”和“风景秀丽的黄山”反映的是同一个单独对象,单独概念不能进行限
制。以上三组语句都不是限制。

“数学家”和“陈景润”之间是属种关系,从“数学家”到“陈景润”,是从属概念到种概念是正确的限制。

识别概括和限制的正确与否,首先,确定概念之间是否是属种关系(可以用概念之间能否说明来判定)非属种概
念之间不能进行概括和限制;其次,考察原题表述的是从属概念到种概念,还是从种概念到属概念,从属到种是
限制,从种到属是概括,反之,是错误的。

答案:选择 d
www/xiaoshuotxt.n ett,X t,小,说天,",堂

第三章简单判断及其演绎推理 第一节判断的概述

一、什么是判断

(一)判断的定义: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所谓有所断定,就是说人们对思维对象的性质或关系有所肯定,或者有所否定。例如:

飞碟是一种不明飞行物。

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

武汉在北京与广州之间。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又是发展中国家。

他或是党员,或是干部,或是教师。
如果犯罪了,那么违法了。

只有刻苦学习的人,才能取得好成绩。

(二)判断的特征:

1.必定有所断定。即必定有所肯定或者有所否定。比如:

法律逻辑学是研究什么的?

啊,黄果树!

上述两个语句对思维对象既无所肯定也无所否定。因此,都不是判断。

2.判断都有真假之分。

判断如果与客观实际相符合,那么,该判断就是真的;如果判断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那么,该判断就是假的。
比如:

(1)普通逻辑学是有阶级性的。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3)5 大于 3(真)。

(4)鲸是鱼

上述判断(2)和(3 是真的,(1)和(4)是假的。

二、判断和语句的关系。(略)

三、判断的种类:(略)

返回
WWW.xi A os H uo TXT.net_t_xt,小说天堂

第三章简单判断及其演绎推理 第二节性质判断

一、什么是性质判断
(一)定义:性质判断是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又叫直言判断或直言命题。

比如:苏格拉底是伟大的哲学家。

有人不是学生

(二)结构:

1.主项:表示断定对象的概念。用“s”表示。

2.谓项:表示性质的概念。用“p”表示。

3.联项:表示主、谓项之间联系的概念,或联结词。它是性质判断质的方面。一般情况下就是“是”或“不是”
两个词。

4.量项:表示性质判断中主项数量的概念。量项有三种。

① 全称量项:比如“所有”、“一切”、“凡”等等。在日常语言中可以省略。

② 特称量项:比如“有的”、“有些”、“有”、“至少有一个”等等。

③ 单称量项:比如“某个”、“这个”、“那个”等等。如主项为单独概念时可省去。

二、性质判断的种类

(一)按质(联项)分为两种: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二)按量分为三种:

1.单称判断:判定某一个单独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性质的判断。

其逻辑形式为:某个 s 是(或不是)p。

比如: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核心力量。

那个学员不是武汉人。

2.特称判断:判定一类事物中至少有一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其逻辑形式为:有 s 是(或不是)p

比如:有的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

有些科学家是有宗教信仰的。

值得注意的是,逻辑上讲的“有些”是“至少有一个”或“至少有些”的意思,它不排除全部。比如“在座的有
人是武汉人”,就是说,至少有一个在座的是武汉人,即便是全部是武汉人,它也不错。而日常思维活动中,自
然语言中的“有些”,往往排除全部,说“有些是”就意味着“有些不是”,相反,说“有些不是”,就意味着
“有些是就意味着”比如说“有些青年是团员”,意味着“有些青年不是团员”。

3.全称判断:判定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性质的判断。

其逻辑形式为:所以 s 是(不是)p。

比如:所有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凡抢劫罪都不是过失犯罪。

(三)按质和量的结合,性质判断可分为六种类型:

1.全称肯定判断:所有 s 都是 p.(通常用 sap 表示.简称 a。)

2.全称否定判断:所有 s 都不是 p。(通常用 sep 表示简称 e)

3.特称肯定判断:有的 s 是 p。(通常用 sip 表示。简称 i)

4.特称否定判断:有的 s 不是 p(通常用 sop 表示简称 o)

5.单称肯定判断:某个 s 是 p。(通常用 sap 表示简称 a)

6.单称否定判断:某个 s 不是 p(通常用 sep 表示简称 e)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段论推理中,往往将单称判断作为全称处理,即把单称肯定看作全称肯定;单称否定看作全
称否定。这种处理是在下面这个意义上进行的:我们把单称的主项也看作一类事物,只不过这类事物只有一个对
象而已,因此,断定了这个对象,也就相当于断定了它的全部。

性质判断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乃至于还可以说,是这本普通逻辑学的重点和难点。那就是性质判断之间
的对当关系和主、谓项的周延性问题。

三、性质判断间的对当关系
(一)什么是性质判断间的对当关系。

所谓性质判断间的对当关系,是指主、谓项相同的 a、e、i、o 之间的真假制约关系。

1.主、谓项相同,也叫素材相同,说的是作为主项和谓项的具体概念相同。

比如:共产党员都是大公无私的。(a)

共产党员都不是大公无私的。(e)

有共产党员是大公无私的。(i)

有共产党员不是大公无私的。(o)

这四种类型的判断,它们的主项都是“共产党员”,谓项都是“大公无私的”,这叫主、谓项相同。

2.真假制约关系。这里说的不是判断本身的真假,因为判断本身的真假是由实践决定的,逻辑管不了。而是指一
判断的真或假对另一判断的真或假的决定或被决定的作用。比如:当我们假定“共产党员都是大公无私的”为真
时,它就决定了“共产党员都不是大公无私的”假。或者说,“共产党员都不是大公无私的”的假,由“共产党
员都是大公无私的”的真所决定。逻辑学并不回答“共产党员都是大公无私的”和“共产党员都不是大公无私
的”这两个判断本身是真还是假。

(二)同一素材 a、e、i、o 之间的真假关系

1、矛盾关系:二者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a 与 o、e 与 i 之间就是矛盾关系

如:“我们班所有的学生考试都及格了”。与“我们班有的学生考试不及格”这两个判断之间就是矛盾关系。一
个真,另一个必假,反之,一个假,另一个必真。

2、反对关系:二者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如:“我们班所有的学生考试都及格了”。与“我们班所有的学生考试都不及格”这两个判断之间就是反对关系。
一个真,另一个必假。一个假,另一个真假不定。

3、下反对关系:二者不能同假,但可以同真。

i 与 o 就是下反对关系。
如:“我们班有的学生考试及格了”。与“我们班有的学生考试不及格”这两个判断之间就是下反对关系。一个
假,另一个必真。一个真,另一个真假不定。

4、差等关系:在同质的条件下,全称判断真,特称判断必真;全称判断假,则特称判断真假不定;反之,特称判
断假,则全称判断必假;特称判断真,则全称判断真假不定。

a 与 i、e 与 o 就是差等关系

(三)传统逻辑用方阵图反映 a、e、i、o 之间的对当关系

(四)注意以下两点

1.单称判断不能再作全称处理。因为单称肯定和单称否定之间应为“不能同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不是全
称肯定与全称否定之间的“不能同真,可以同假”的“反对关系。”

2.主项不能为空概念(虚概念)。

四、主、谓项的周延性问题

(一)什么是周延与不周延。

周延指的是在性质判断中对主项、谓项外延数量的断定情况。在一个性质判断中,如果对其主项(或谓项)的全
部外延作了断定的,就称这个判断的主项(或谓项)是周延的,反之,则不周延。比如:

凡奇数都是整数。

这个判断对它的主项“奇数”的全部外延(即所有的对象)作了判断(“凡”即“所有”之意),那么它的主项
“奇数”是周延的。而这个判断对它的谓项“整数”的全部外延没有做出判定,即没有说“整数”的全部是什么,
也没有说“整数”的全部不是什么,我们就说它的谓项“整数”是不周延的。

再如:有些整数是奇数。

这个判断它只断定了主项“整数”的部分外延(至少有一个)(并未说全部),因此,主项“整数”不同延。由
于它没有对谓项“奇数”的全部对象做出断定(没有说“奇数”都是什么,也没有说“奇数”都不是什么),所
以,谓项“奇数”也不周延。必须注意的是,虽然我们知道“奇数”都是整数,但“奇数都是整数”这个道理不
是“有些整数是奇数”这个判断本身告诉我们的,而是借助这个判断之外的数学知识知道的。所以我们仍然认定
“奇数”在这里是不周延的。

(二)判断主项、谓项周延与否原则:

1.全称或单称判断的主项都是周延的。

2.特称判断的主项都不周延。
3.肯定判断的谓项都不周延。

4.否定判断的谓项都周延。

返回
ht t p://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 堂

第三章简单判断及其演绎推理 第三节推理的概述

一、推理的定义:推理就是由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例如:马克思主义者都是唯物主义者。

所以,有些唯物主义者是马克思主义者。

凡人不能无过,

杰出的领导人也是人

所以,杰出的领导人不能无过。

人在水中比空气中轻

石头在水中比空气中轻

木头在水中比空气中轻

……

人、石头、木头……都是物体并且没有发现相反的情况。

所以,凡物体在水中都比在空气中轻。

二、结构

(一)前提:推理所依据的已知判断。
(二)结论:推出的新判断。

(三)联结词:“所以”,“可见”“因此”,“因为”……

三、客观性

推理虽然它是在人脑子中进行的活动,但它决不是主观的东西,它是客观事物相互之间本质的或规律性联系的反
映。

四、推理的正确性和逻辑性

推理的正确取决于两个条件:

1、推理的前提必须真实。

2、推理的形式必须有效

以上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才能形成有效的推理。

什么是推理形式有效呢?就演绎推理而言,前提真,结论必真的形式就是有效的形式。

比如:如果 p,那么 q

∴q

这个形式就是有效的,不管 p、q 是什么内容,只要前提中的两个判断(“如果 p,那么 q”和“p”)是真的,那


么结论中的判断是 q 就一定是真的。

举例来说,“如果犯罪了,那么违法了”是真的,“他犯罪了”假如也是真的,那么,“他违法了”这个结论就
一定是真的。

换一个形式:如果 p,那么 q

∴p

就是无效的,因为它做不到前提真结论必真。
举例说:如果犯罪了,那么违法了,

他违法了

所以,他犯罪了

即便是前提中的两个判断都真,结论未必是真的,大家知道,违法了不一定犯罪了。违法行为不一定就是犯罪行
为。

六、推理的分类。(略)

返回
www.xiaoshuotxt。netxiaoshuotxt。com

第三章简单判断及其演绎推理 第四节性质判断直接推理

一、定义:只有一个判断作前提的推理叫直接推理。

二、性质判断的对当关系推理。

1、根据性质判矛盾关系的直接推理。

a 与 0,e 与 i 之间是矛盾关系。它们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因此,它们有以下八种有效的推理形式。

sap→;→sop;sop→;→sap

sep→;→sip;sip→;→sep

2、根据性质判断反对关系的直接推理

a 与 e 是反对关系。它们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因此,它们之间有以下两种有效的推理形式:

sap→

sep→

3、根据性质判断下反对关系的直接推理

i 与 o 是下反对关系。它们不能同假,但可同真。因此,它们之间有以下两种有效的推理形式:
→sop

→sip

4、根据性质判断差等关系的直接推理

a 与 i、e 与 o 就是差等关系。在同质的条件下,全称判断真,特称判断必真;全称判断假,则特称判断真假不定;
反之,特称判断假,则全称判断必假;特称判断真,则全称判断真假不定。因此,它们之间有以下四种有效的逻
辑形式:

sap→sip;sep→sop

→;→

注:上述公式中的“→”表示“推出”,“——”短横线表示对它下面的公式的否定,读作“并非”或“是假
的”,如“”即为“并非 sip”或“sip”是假的。

三、性质判断的变形推理

所谓变形推理,就是由改变性质判断的联项和主、谓项的位置,由一个已知判断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推理

(一)换质法:

1.定义:改变前提的联项,由此得到一个结论的方法。

比如: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所以,犯罪行为都不是合法行为。

※2 规则:

(1)结论改变前提的联项(换质)。

(2)将原谓项换成它的矛盾概念。

3.推导公式:sap→sep→

sip→sop→
4.注意:一定是 p 的矛盾概念,不能是反对概念。

例如:张三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所以,张三是非马克思主义者

张三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所以,张三是反马克思主义者这显然不正确

5.如果我们连续两次换质:sap→→(sap)

也就是说它就推回来了,回到了出发点。所以不少逻辑教材中换质法的公式是

sapsep

sipsop

这里的“”表示可以互推,即左边可推出右边“→”,右边也可以推出左边“←”。

(二)换位法:

1.定义:对调前提的主、谓项的位置,从而得到一个结论的方法。

比如: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所以,有些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

※2 规则:

(1)换位不变质

(2)原来不周延的不得周延

3.推导公式:sap→pissep→pes

sip→pissop→?

特称否定判断 sop 不能换位,因为换位后原来不周延的“s”变得周延了,违反规则。


4.换位要注意三点:

①sap→pis 不仅换了主、谓项的位置,而且改变了量项,由全称变成了特称。所以,我们给它叫限制换位,即量
项作了限制,也叫复杂换位。

②sep→pessip→pis 这两个公式都只是对调了主、谓项的位置,其它都不变,所以,叫简单换位。很显然,简单
换位的都是可以互推的。

③sop 不能换位。凡这类题目只需回答不能换位就行了,不要去考虑如何换等等。

比如:有些花不是红的

所以,有些红的不是花

这个推理虽然前提、结论都真,但形式无效(sop→pos)。也就是说结论虽然真,但它不是由前提推出来的,与
前提没有必然的联系。

四、换质换位交替进行法。

1.定义:先换质再换位或先换位再换质交替连续进行直到满足需要或不能再换为止的方法。

2.规则:它没有特殊的规则,分别遵守换质或换位的规则即可。

3.推导公式:

sap—换质—→?!

4.作用(应用)。如:问,由“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能否必然地推出“有些非犯罪行为是合法行为”?

解:首先变成形式,此题即为,问:“sap→”,由上面的公式可知

sap。推出来了,是合规则的,所以,能必然地推出。

返回

例题解析

1.分析性质判断的种类,主、谓项的周延性
例题(1)“没有一种金属不是导电的”这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

a。sapb。sepc。sipd。sop

解析:性质判断的特殊句式:

“没有……不是……”可视为“所有的……是……”即全称肯定判断。

“没有……是……”可视为“所有的……不是……”即全称否定判断。

答案:选择 a

例题(2)。“这个班的同学不都是北方人”这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

a。sapb。sepc。sipd。sop

解析:性质判断的特殊句式:

“……不都是……”可视为“有的……不是……”即特称否定判断。

“……不都不是……”可视为“有的……是……”即特称肯定判断。

答案:选择 d.

例题(2)下列性质判断中,主项和谓项均不周延的有()

a。有些细菌是无害的

b。那个学生是上海人

c。有些企业是国有企业

d。金属不都是固体

解析:a、b、c、d 四个判断的逻辑形式分别为:sip、sap、sip、sop(d 判断是特殊句式)

在性质判断 a、e、i、o 中,主、谓项均不周延的是 i 判断。


答案:选择 a、c

2.主谓项的外延关系与性质判断真假的制约关系

例题(1)当 s 与 p 具有真包含于关系时,下列判断形式取值为真的有()

a。sapb。sepc。sipd。sop

解析:s 与 p 具有真包含于关系时,即所有的 s 都是 p,那么 sap 为真。而 sep 和 sop 均可排除。sip 应为真,


因为,既然所有的 s 都是 p,那么,有的 s 是 p 的情况肯定存在,特称判断 sip 是断定至少有一个(一部分)s 是
p,这就是特称“有的”的逻辑含义。

答案:选择 a、c。

例题(2)当 sap 和 sep 皆为假时,s 与 p 之间可能具有()

a。全同关系 b。真包含关系 c。交叉关系 d。全异关系

解析:s 与 p 的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可以分别用欧拉图表示。

sap 为假,s 与 p 不能是全同关系;sep 为假,s 与 p 不能是全异关系。两个条件综合考虑,排除全同关系和全异


关系。

答案:选择 b、c。

同一素材的性质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对当关系推理

同一素材的性质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是指具有相同主、谓项的 a、e、i、o 四种判断之间存在着真假制约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用逻辑方阵直观的表示出来。根据这种对当关系,可以从一个判断的真假,确定另一个判断的真假
情况。

例题(1)根据性质判断的对当关系,从“并非有些自学成材者不是经过刻苦努力的”可以推出()

a:所有自学成材者都是经过刻苦努力的

b:所有自学成材者都不是经过刻苦努力的

c:有些自学成材者是经过刻苦努力的

d:并非所有自学成材者都不是经过刻苦努力的
答案:选择 a、c、d

例题(2)“这个被告有些亲属不是证人;所以并非这个被告有些亲属是证人。”这一推理是何种推理?是否正确?
为什么?

解析:这个推理的前提和结论,属于同一素材的性质判断,因此,是性质判断对当关系推理

前提为 sop,结论为并非 sip。根据对当关系中的下反对关系,sop 真,则 sip 真假不定。因此这个推理是不正


确的。

答案:是性质判断对当关系推理,推理不正确,因为,根据下反对关系,特称肯定判断真,则特称否定判断真假
不定。

4.性质判断变形直接推理

性质判断变形直接推理,包括换质法、换位法和换质换位交替法推理。

例题:运用性质判断变形直接推理,从“有些木本植物是乔木”可以推出()

a:有些乔木是木本植物

b:有些乔木不是非木本植物

c:有些乔木是非木本植物

d:所有乔木都是木本植物

解析:首先,将已知前提和备选结论形式化。

请注意:在形式化的过程中,字母所代表的含义应前后保持一致。

5.性质判断对当关系和性质判断变形综合推理

进行性质判断对当关系和性质判断变形混合推理,关键是学会区分这两种推理的方法。对当关系推理的特征是前
提和结论的主项和谓项是相同的,即同一素材;变形推理的特征是前提和结论的位置或真假值发生了变化。

例题:运用性质判断对当关系推理或性质判断变形推理,从“全称判断的主项都是周延的”能否推出以下结论?
为什么?

a:并非有的全称判断的主项不是周延的
b:周延的都是全称判断的主项

c:不周延的都不是全称判断的主项

解析:首先,将已知前提和备选结论形式化。

其次,根据前提和结论分析推理的种类,即辨别哪些属于对当关系推理,哪些属于变形推理。

对当关系推理的前提和结论,应是同一素材,即主项和谓项是相同的,显然,从前提到 a 结论属于对当关系推理。

进行变形推理时,从前提到结论,项的位置、真假值,有些发生了变化。显然从前提到 b,从前提到 c,都属于变


形推理。

然后,根据不同推理规则分析具体推理的正确与否。
www.xia OS hu O tx T.Ne tt.xt`小~说~天~堂

第四章简单判断及其演绎推理(二) 第一节三段论

讲下面六个大问题:

一、三段论的定义及结构

(一)定义:三段论是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推出另一个性质判断为结论的间接推理。

这个定义注意三点:一是三段论全由性质判断组成;二是两个前提必须有一个共同项(相同的概念);三是三段
论是间接推理,因为它的前提是两个判断组成。

比如:凡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抢劫行为是犯罪行为,

所以,抢劫行为是违法行为。

(二)结构:我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考察三段论的结构。

1.从它们包含的不同概念来看,三段论有大、中、小三个项。

① 大项:结论中的谓项。用“p”表示。
② 小项:结论中的主项。用“s”表示。

③ 中项:前提中的共同项。用大写字母“m”表示。

2.从它所包含的不同判断来看,三段论有大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

① 大前提:包含大项的前提。

② 小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

③ 结论:推出的新判断。一般地说,在关联词“所以”、“因此”,“由此可见”等等后面的是结论;在关联词
“因为”前面的是结论。

大小前提和结论的区分一定要按上述规定进行,不能认为大前提一定是第一句,小前提一定是第二句,结论一定
在最后。比如:

我是司法干部。Ⅰ

司法干部是不能绚私舞弊的。Ⅱ

所以,我是不能绚私舞弊的。Ⅲ

第Ⅰ句是小前提,第Ⅱ句是大前提,第Ⅲ句是结论。

二、三段论公理

三段论公理也就是三段论推理的理论基础。

(一)文字表述:

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是什么或不是什么,那么,它的部分对象也就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二)图示

12

图 1 告诉我们,m 的全部都是 p,s 是 m 中的一部分,所以,s 也是 p;图 2 告诉我们,m 的全部都不是 p,s 是 m


中的一部分,所以 s 也就不是 p。

*三、三段论规则:这是要重点把握的内容。也是难点,比较难记,不仅要记规则的内容,还要记住违反规则所
犯的逻辑错误的名称。

(一)三段论的一般规则和导出规则一共有七条(也有讲六条的):

1.有且只有三个不同的概念。否则,一般情况下犯“四概念”错误。

比如:逻辑是一门很古老的科学

现代逻辑是逻辑

所以,现代逻辑是一门很古老的科学。

前提真而结论假,推理无效。由于前提中的两个“逻辑”不是一个概念(前一句是指“传统逻辑,后一句则指包
括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两部分在内的总的逻辑),所以,犯”四概念“错误。

2.中项至少周延一次。否则,犯”中项不周延“错误。

比如:故意犯罪是犯罪。

过失犯罪是犯罪。

所以,过失犯罪是故意犯罪。

前提真而结论假,中项”犯罪“一次都不周延,所以,违反该规则,推理无效。

3.前提中不周延的项,结论中不得周延。否则,或者犯”小项不当周延“错误,或者犯”大项不当周延“错误。

比如: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

语言是社会现象

所以,社会现象是没有阶级性的。

前提真而结论假,所以推理无效。原因在于小项”社会现象“在前提中不周延(肯定的谓项),在结论中周延了
(全称的主项)。

再比如:凡共青团员都是青年。

张三不是共青团员,
所以,张三不是青年。

前提,真而结论不定,推理无效。原因在于大项”青年“在前提中不周延(肯定的谓项),在结论中周延了(否
定的谓项)。

4.两个否定的前提没有必然的结论。否则,犯”两否定推结论“的错误。

比如:马克思主义者不是唯心义者;

费尔巴哈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所以,费尔巴哈不是唯心主义者。

或费尔巴哈是唯心主义者。

前提真而结论真假不定,推理无效。原因在于两个前提都否定。中项不能起到联结大小项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
的作用。

5.如有一否定前提,结论必否定;如结论否定,必有一否定前提。否则,犯”由否定推肯定“的错误。

比如:

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某人的行为不是违法行为,

所以,某人的行为是犯罪行为。

以下两条是由前五条导出的规则。

6.两个特称的前提没有必然的结论。

7.如有一特称的前提,结论必然特称。

六、七两条规则可由一至五条规则加以证明。比如当两个前提为 ai 时,则前提中只有一个周延的项(a 的主项)。


它必须做中项,那么,小项和大项在前提中肯定不周延,小项在前提中不周延在结论中就不能周延,而结论中小
项是主项,所以必须特称。

四、三段论的格

(一)定义:由于中项在前提中的位置不同而形成的各种三段论形式,叫做三段论的格。
(二)分四个格:

(三)各格的特殊规则:

1.第一格的:①小前提必须肯定。

② 大前提必然全称。

证明:略(参看教材)。

2.第二格的:①必有一否定前提。

② 大前提必全称。

证明略(同教材)。

3.第三格的:①小前提必须肯定。

② 结论必然特称。

证明略(同教材)。

第四格不常用,不专讲它的规则。

(四)各格的意义(作用):

1.第一格称为完善格、典型格。

① 只有它能推出 a、e、i、o 四种类型的结论。

② 它最自然、最明显地体现了三段论公理。

第一格在审判中有特殊的作用,常被叫做”审判格“。

2.第二格称为区别格。

常用来论证事物之间的区别。
比如:反革命罪是故意犯罪

某行为不是故意犯罪

所以,某行为不是反革命罪。

3.第三格称为特称格。

常用来反驳全称判断。

比如:雷锋不是自私的,

雷锋是人,

所以,有人不是自私的(并非凡人皆自私)。

五、三段论的式:

(一)定义:由于 a、e、i、o 四种判断在前提和结论中的不同组合而形成的各种三段论形式。

四种判断在大小前提和结论中的组合应有 4×4×4=64 种。所以,三段论有 64 个式,但相当一部分是不合规则的


无效式。三段论每个格都有 6 个有效式(见教材),一共 24 个有效式。其中包括 5 个弱式。

所谓的弱式是指:本可以得到全称结论只得到特称结论的式。比如第一格的 aai 式。由于它的两个前提 aa 完全可


以有效地推出 a 为结论(本可以得到全称结论),但实际上它的结论是 i(只得到特称的)。又因为 i 比 a 弱(由
差等关系可知:a 真 i 必真,而 i 真 a 不定,所以 a 的断定强于 i),所以叫弱式。

六、三段论的省略式

(一)定义:在语言表达时,其成份被部分地省去的三段论形式。

(二)三种类型:

1.省大前提的:如,总得给我饭吃吧,我也是人啦!

2.省小前提的:如,对干部都得审查,你当然不能例外!

3.省结论的:如,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而正义的事业是不可战胜的。
(三)省略三段论是否正确的检验。

1.首先恢复成完整的三段论。

如:”他肯定得了阑尾炎,因为他肚子疼“”因为“前面是结论,结论的主项”他“是小项,谓项”肯定得了阑
尾炎“是大项。”他肚子疼“中有小项(”他“),所以是小前提,显然省去了大前提。要恢复大前提,知道了
大项和中项,就好办了。大项已知是”肯定得了阑尾炎“,中项呢?由小前提得知为”肚子疼“。

这样,大前提可恢复成如下四种情况:

肚子疼肯定得了阑尾炎Ⅰ

或,有些肚子疼的肯定得了阑尾炎Ⅱ

或,肯定得了阐尾炎的是肚子疼的Ⅲ

或,有些肯定得了阐尾炎的是肚子疼的。Ⅳ

2.用规则检验形式是否有效,用科学知识(或实践)检验前提是否真实。形式有效并且前提真实者正确,否则,
错误。

很显然,Ⅰ形式有效,

但前提假,不正确。

Ⅱ 形式无效

虽然前提真,也不正确。

Ⅲ 形式无效

pam

sam

sap 虽前提真实,也不正确。

Ⅳ,形式无效 pim

sam
sap 并且前提假,更不正确。

由以上可知,该省略三段论或者前提假,或者形式无效。无论如何,总是错误的。
www。xiaoshuotxt。nett xt+~小<说+天>堂

第四章简单判断及其演绎推理(二) 第二节关系判断及其推理

一、关系判断

(一)定义:关系判断就是断定事物情况之间有无某种关系的简单判断。

比如:张三控告李四,

苏东坡和苏小妹是兄妹俩。

关公和秦琼不是同时代的人。

(二)结构:关系判断由关系者项、关系项、量项和联项四部分组成。

1.关系者项(也叫主项):表示断定对象的概念。也可以说,就是指关系的承担者。如上例的”张三“、”李四
“、”关公“、”秦琼“等等。一般情况下,用小写字母”a“、”b“、”c“…表示。

① 如果某关系只涉及两个对象,这两个对象分别称作关系前项和关系后项。

② 如果某关系涉及叁个或更多对象,则分别称作第一、第二、第三、……关系项。

比如:武汉在上海与重庆之间。

张三收买李四强迫王五去杀刘六。

2.关系项(也叫谓项):表示断定对象之间的关系的概念。

比如上述的”控告“,”同时代的人“等等,一般情况下,用大写字母”r“表示。

关系项有两项关系、多项关系之分。

3.量项:表示关系者项被断定的量的概念。
比如:大多数研究生都比本科生年龄大。

4.联项:表示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关系的联结词。

一般情况下,肯定的可省略,否定的用”不是“。

(三)逻辑形式:

两项的可写成:

arb 或 r(a。b)

ab 或(a。b)

多项的只能写成:r(a。b。c……)

(a。b。c……)

(四)关系的逻辑性质:

1.对称性:分三种情况。

① 对称关系:如果 arb 真,而且 bra 一定真,那么 r 就称为 a。b 之间的对称关系。

比如:”等于“、”朋友“、”同案“等等。

② 非对称关系:如果 arb 真,但 bra 可真可可假,那么 r 就称为 a。b 之间的非对称关系。

比如:”佩服“、”认识“、”信任“、”喜欢“等等。

③ 反对称关系:如果 arb 真而 bra 一定假,那么,r 就称为 a。b 之间的反对称关系。

比如:”大于“、”侵略“、”剥削“、”在……以南“等等。

2.传递性:也分三种情况。

① 传递关系:如果 arb 真,brc 真,并且 arc 一定真,那么 r 就称为 a、b、c 之间的传递关系。

比如:”平行“、”真包含“、”等于“等等。
② 非传递关系:如果 arb 真,brc 真,但 arc 可真可假,那么 r 就称为 a、b、c 之间的非传递关系。

比如:”认识“、”朋友“、”战胜“等等。

③ 反传递关系:如果 arb 真,brc 真,而 arc 一定假,那么 r 就称为 a、b、c 之间的反传递关系。

比如:”大 20 岁“、”母女“等等。

二、关系推理

(一)定义:前提中至少有一个关系判断,并且根据关系的性质推出关系判断作结论的推理。

(二)直接推理:

1.对称关系推理:

arb

∴bra

或 arb→bra

如:甲犯与乙犯是同案犯,所以乙犯与甲犯是同案犯。

2.反对称关系推理:

如:资本家剥削工人,所以,并非工人剥削资本家。

(三)间接推理:

1.传递关系推理:

arb

brc 或 arb∧brc→arc”∧“读作”并且“。

∴arc
如:甲直线平行于乙直线,并且乙直线平行于丙真线,所以,甲直线平行于丙直线。2。反传递关系推理:

如:老张比老李大 2 岁,老李比老王大 2 岁,所以,并非老张比老王大 2 岁。

例题解析

1.三段论的结构分析

例题(1)一个有效的三段论,小前提是否定判断,则大前提只能是()

a。mepb。mapc。pimd。pam

解析:根据三段论规则(4),小前提是否定判断,则大前提是肯定判断,结论是否定判断。否定判断的谓项就是
周延的。根据三段论规则(2),大项 p 在结论中周延,在大前提中必须周延。大前提是肯定判断,其谓项不周延。
因此,大项只能做主项,且量项是全称的。a、b、c、d 四个备选答案中,map、mep 和 pim 都不符合要求。

答案:选择 d

例题(2)一个有效的三段论,若结论是否定的,则大前提不能是()

a。mapb。pamc。mipd。mop

解析:结论是否定的,其谓项(大项 p)就是周延的。根据三段论规则(2),大项在大前提必须周延。
a、b、c、d 四个备选答案中,符合要求的是:pam、mop

答案:选择 b、d

2 分析三段论推理

例题(1)”绝大多数大学教师掌握了一、二门外语,她是大学教师,所以,她掌握了一、二门外语。“这个推理
属于何种推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析:这个推理包含了三个简单判断,两个前提包含了一个共同的词项。所以,这是一个三段论推理。

根据结论”她掌握了一、二门外语“可知,这个三段论的小项是”她“,大项是”掌握了一、二门外语“。从而
确定:”绝大多数大学教师掌握了一、二门外语“是大前提,”她是大学教师“是小前提。这样,我们就可以得
出一个形式化的三段论结构:大前提 mip,小前提 sam,结论 sap。根据三段论规则(1),这个三段论违反”中
项在两个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的推理规则,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逻辑错误。

答案:这是一个三段论推理,推理不正确,违反”中项在两个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的推理规则,犯了”中项不
周延“的逻辑错误。(或违反三段论第一格的规则:大前提必须是全称判断)
例题(2)”凡滞销商品都不是受消费者欢迎的商品,因为,没有一件质量差的商品不是滞销商品,而受消费者欢
迎的商品都不是质量差的商品。“

这个推理属于何种推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析:首先,根据关联词”因为“的位置,可知:”凡滞销商品都不是受消费者欢迎的商品“是推理的结论;”
没有一件质量差的商品不是滞销商品,而受消费者欢迎的商品都不是质量差的商品。“是推理的前提。

其次,”没有一件质量差的商品不是滞销商品“是一个特殊句式,应该改为规范句式”所有质量差的商品是滞销
商品“即全称肯定判断。

然后,分析这个推理包括了三个简单判断,且两个前提包含了一个共同的词项,即”质量差的商品“可以断定:
这是一个三段论推理。且能得出一个形式化的三段论结构:大前提 pem,小前提 mas,结论 sep。

分析这个三段论,小项”滞销商品“在结论中周延,在前提中不周延。

答案:这是一个三段论推理,推理不正确。违反了”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的规则,犯了”小
项不当周延“的逻辑错误。

例题(3)”民法是有阶级性的,因为,所有法律都是有阶级性的。“这个推理属于何种推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析:首先,这个推理是由一个简单判断做前提,推出另一个简单判断做结论。两个判断包含了三个词项,可以
断定:这是一个省略三段论。

然后,根据推理中的关联词”因为“的位置,可知这个省略三段论是由一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组成的。而且,结论
在前。结论”民法是有阶级性的“中的主项”民法“是小项,谓项”有阶级性的“是大项。由此可知,所给的前
提”所有法律都是有阶级性的“是大前提,省略的是小前提,且中项是”法律“。

补充被省略的小前提,恢复成完整的三段论。将小项和中项构成小前提,即:”民法是法律“经分析,这个三段
论符合推理规则,是一个有效的推理

答案:这是一个省略三段论。推理正确,符合推理规则

3。关于三段论的证明

三段论的证明主要运用三段论的一般规则和词项周延性的知识。

例题:如果一个三段论的大前提是一个特称判断,小前提是一个否定判断,这个三段论能否必然推出结论?为什
么?

解析:根据三段论的规则(4),前提中有一个是否定判断,则结论必定是否定的。而否定判断的谓项是周延的。
大项在结论中周延,根据三段论的规则(2),大项在大前提中必须周延。大前提是一个特称判断,其主项是不周
延的,大项在这里只能做谓项,而谓项若周延,其联项必定是否定的。这样,就形成了两个否定前提,违反三段
论的规则(3)
由此可知,这个三段论不能必然推出结论

答案:如上

注:关于三段论规则的证明,请看教材。

4 三段论竖式填空题

解答三段论竖式的填空题,主要运用三段论的规则和词项周延性的知识,分析题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从
三个判断中,首先分析其中主项、谓项以及判断种类都交代清楚的判断。另一方面,分析三个判断的关系时,量
项和联项要分别判定。

例题(1)在下列竖式的括号内填入适当的字母,使之成为形式有效的三段论

解析:结论 sop 是一个特称否定判断,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结论中周延的项要注意,因为这样的项有可能


犯”不当周延“的错误)。大项 p 在结论中周延,根据规则,在大前提中也必须周延,大前提是 o 判断,主项不
周延,谓项周延。大项在这里只能做谓项,而主项是中项 m。根据三段论规则,中项在两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
那么,中项在小前提中必须周延,小前提是 a 判断,只有主项周延。那么,m 只能做小前提的主项,谓项则是 s。

答案:

例题(2)在下列竖式的括号内填入适当的字母,使之成为形式有效的三段论

解析:小前提 sop 是一个特称否定判断,需要分析出大前提和结论的判断种类。判断种类是由量项和联项决定的。


首先,我们来分析量项:根据规则(5)、(6),小前提是特称,大前提就必须是全称的,而结论也是特称的。
然后,再分析联项:

小前提是否定的,根据规则(3)、(4),大前提就必须是肯定的而结论是否定的。

答案:

例题(3)在下列竖式的括号内填入适当的字母,使之成为形式有效的三段论

解析:小前提 mis 是一个特称肯定判断,主、谓项均不周延。中项在小前提中不周延,根据规则(1)中项在大前


提必须周延。大前提里的中项处于谓项,要周延,联项就必须是否定的。根据规则(3)结论的联项也就是否定的
了。结论否定,那么谓项 p 就是周延的。根据规则(2),大项 p 在结论中周延,在大前提中就必须周延。处于主
项的 p

要周延,其量项必须是全称的。两前提一个全称,一个特称,根据规则(6),结论就是特称的。

答案:
关系判断及其推理

关系判断根据对象的数量和关系性质分为:对称的、反对称的、非对称的;

传递的、反传递的、非传递的

例题:下列概念关系中,属于非传递关系的是()

a。全同关系 b。矛盾关系

c。交叉关系 d。反对关系

解析:传递性关系是三个对象之间的关系。

若 a 与 b 是全同关系,b 与 c 是全同关系,则 a 与 c 必定是全同关系。所以全同关系属于传递关系。

若 a 与 b 是矛盾关系,b 与 c 是矛盾关系,则 a 与 c 必定不是矛盾关系。所以矛盾关系属于反传递关系。

若 a 与 b 是交叉关系,b 与 c 是交叉关系,则 a 与 c 不一定是交叉关系。所以交叉关系属于非传递关系

若 a 与 b 是反对关系,b 与 c 是反对关系,则 a 与 c 不一定是反对关系。所以反对关系属于非传递关系。

答案:c、d
ww W。xiaoshuotxt=nett?xt_小_说天\堂

第五章复合判断及其演绎推理(一) 第一节联言判断及其推理

一、联言判断

(一)什么是联言判断

联言判断是断定若干思维对象情况同时存在的复合判断。

联言判断由联言肢和联言联结项两个部分组成。联言肢(是联言判断中的变项)通常用”p“、”q“、”r“等表示。
联言联结项(是联言判断的逻辑常项)通常用”并且“表示。联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

p 并且 q。联言判断的逻辑联结项还可以用数理逻辑”合取“符号表示。
(二)联言判断的真值

所谓”真值“是指判断变项所取的值是真的,还是假的。”真值“也叫做判断的”逻辑值“。复合判断的肢判断
的真假,制约着复合判断的真假。

联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组成它的各个联言肢的真假。可简单记为:联言判断的各联言肢必须都真时,该联言判
断才真。

(三)联言判断的语言表达

联言判断中的逻辑常项--联言联结项通常用”并且“表示。但在自然语言中,它的汉语表达形式是多样的。联
言判断的语言表述形式常用省略式。一般有三种情况:

1.合主联谓式: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

2.联主合谓式:刑法和民法都是法律专业应该学习的课程。

3.联主联谓式:小张和小王都是法律专业毕业生,并且都是律师。

二、联言推理

联言推理是前提或结论是为联言判断,并且根据联言联结项的逻辑性质推出结论的演绎推理。

联言推理主要有分解式、合成式两种:

(一)联言推理的分解式

联言推理的分解式是由一个联言判断的真,推出它所包含的肢判断也真的联言推理。其逻辑形式是:

p 并且 q;所以,p(或 q)。

例如:刑法和民法都是法律专业应该学习的课程;所以,刑法是法律专业应该学习的课程。(或:民法是法律专
业应该学习的课程。)

(二)联言推理的合成式

联言推理的合成式是由全部联言肢的真,推出联言判断真的联言推理。

其逻辑形式是:
p,q;所以,p 并且 q。

例如:刑法是法律专业应该学习的课程,民法是法律专业应该学习的课程;所以,刑法和民法都是法律专业应该
学习的课程。)

返回
w w w.xiao 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第五章复合判断及其演绎推理(一) 第二节选言判断及其推理

(一)什么是选言判断

选言判断是断定若干可能的思维对象情况中,至少有一个思维对象情况存在的复合判断。

选言判断由选言肢和选言联结项两部分组成。

选言判断中所包含的肢判断叫选言肢(是选言判断的变项)通常用”p“、”q“、”r“等表示。

选言判断中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肢联结起来的项叫选言联结项(是选言判断的常项),通常用”或者“或”
要么“表示。

(二)选言判断的种类及其真值

选言判断根据选言联结项的不同,可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两种。

1.相容选言判断及其真值

相容选言判断是断定几个选言肢中至少有一个为真的选言判断。

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

p 或者 q。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联结项,也可以用数理逻辑的”相容析取“符号来表示。

相容选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它的各个选言肢的真假,可简单记为:选言判断的各选言肢有一真则真。

相容选言判断的真假与选言肢的真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真值表表示。参见教材第 121 页。

2.不相容选言判断及其真值

不相容选言判断是断定几个选言肢中至少有并且只能有一个为真,而不可同假的选言判断。
不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联结项,也可以用数理逻辑的符号”“(读作:”不相容析取“)来表示。

不相容选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它的各个选言肢的真假,可简单记为:选言肢只有一真时,不相容选言判断才真。

不相容选言判断的真假与选言肢的真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真值表表示。参见教材第 122 页。

(三)选言判断的语言表达

1.相容选言判断的语言表达

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常项--相容选言联结项通常用”或者“表示。但在自然语言中,它的汉语表达形式是多样
的。

2.不相容选言判断的语言表达

不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常项--不相容选言联结项通常用”要么“表示。但在自然语言中,它的汉语表达形式也
是多样的。

(四)关于选言判断的选言肢应当穷尽的问题

一个选言判断的选言肢穷尽,是指相对于一定范围和条件而言,该选言判断所反映的思维对象的可能情况无一遗
漏。反之,则该选言判断的选言肢不穷尽。

在具体的思维实际中,无论是相容的选言判断还是不相容的选言判断,都要求其选言肢穷尽。选言肢穷尽的选言
判断必真;选言肢不穷尽的选言判断不必然真。

二、选言推理

选言推理是前提中至少有一个是选言判断,并且根据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推出结论的演绎推理。

选言推理根据选言前提的选言肢是相容的还是不相容的,可分为相容选言推理和不相容选言推理。

(一)相容选言推理

相容选言推理是两个前提中有一个是相容选言判断,并且根据相容选言联结项的逻辑性质推出结论的选言推理。

相容选言推理有两条规则:

第一,否定一部分选言肢,必然要肯定另一部分选言肢。
第二,肯定一部分选言肢,则不能否定另一部分选言肢。

相容选言推理只有一种否定肯定式是有效的,其逻辑形式是:

或者 p,或者 q;

非 p(或:非 q),

所以,q(或:p)。

例如:某甲或者是抢劫犯,或者是杀人犯;某甲不是抢劫犯,所以,某甲是杀人犯。

(二)不相容选言推理

不相容选言推理是两个前提中有一个是不相容选言判断,并且根据不相容选言联结项的逻辑性质推出结论的选言
推理。不相容选言推理有两条规则:

第一,肯定一个选言肢,必然要否定其余的选言肢。

第二,否定除一个以外的其它选言肢,必然要肯定那个未被否定的选言肢。不相容选言推理有两个有效式,即肯
定否定式和否定肯定式。

1.肯定否定式

逻辑形式是:

要么 p,要么 q;

p(或 q),

所以,非 q(或非 p)。

例如:

该罪犯要么是过失犯罪,要么是故意犯罪;

该罪犯是过失犯罪,

所以,该罪犯不是故意犯罪。
2.否定肯定式

其逻辑形式是:要么 p,要么 q;

非 p(或非 q),

所以,q(或 p)。

例如:

要么甲队得冠军,要么乙队得冠军;

甲队没得冠军,

所以,乙队得冠军。

返回
WW w.xi A os H uotxt.nettxt!小!说!天.堂

第五章复合判断及其演绎推理(一) 第三节假言判断

一、什么是假言判断

假言判断是断定某一思维对象情况的存在是另一思维对象情况存在的条件的复合判断。

假言判断由两个肢判断和假言联结项构成。其中,表示条件的肢判断叫做假言判断的前件;表示凭借条件而成立
的判断叫做假言判断的后件;把前件和后件联结起来的逻辑联结词叫做假言联结项。

二、假言判断的种类及其真值

假言判断依据其思维对象情况之间的条件联系的不同,分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充分必要条
件假言判断。

(一)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及其真值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断定一个思维对象情况是另一个思维对象情况的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

什么是充分条件呢?如果有思维对象情况 p,就必然有思维对象情况 q;而没有思维对象情况 p,则是否有思维对


象 q 并不确定,这样,p 就是 q 的充分条件。
例如:如果贪污,那么犯法。

贪污是犯法的充分条件。贪污必犯法,犯法不必然贪污。

反映对象情况之间这种充分条件联系的判断就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的关系可简单记为:有前件必有后件;无后件必无前件。反之则不定。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

如果 p,那么 q。

其中,”p“和”q“分别表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和后件,是变项;”如果……那么……“表示充分条件假言
判断的逻辑联结项,是逻辑常项。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联结项也可以用数理逻辑的”蕴涵“符号”→“表示。这样,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也可借
用数理逻辑的符号形式表示为:p-→q。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其前、后件的真假和前、后件之间是否具有充分条件的联系。可以简单记为:
前件与后件同真或同假时,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真;不同真假时,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后件的真假。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与其前、后件真假之间的关系可用真值表表示。见教材 131 页。

返回
w W w.xia oshuotx T.net^t*xt-。小%说天.堂

第五章复合判断及其演绎推理(一) 第四节假言直接推理

假言推理是前提中至少有一个为假言判断,并且根据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推出结论的演绎推理。

假言推理有五种形式,即:

假言直接推理、

假言三段论推理、

假言联言推理、

假言选言推理、
假言联锁推理。

除第一种外,其它四种均为假言间接推理。

假言直接推理是由一个假言判断为前提,从而推出结论的假言推理。主要有:假言易位推理、假言换质推理和假
言易位换质推理三种形式。

这些内容难度不大,一般也不作为重点。请大家自己看看教材。

返回

例题解析

例题(1)已知 p→q 为假,则 p 和 q 的真值为()

a。p 真 q 真 b。p 真 q 假 c。p 假 q 真 d。p 假 q 假

例题(2)已知 p∨q 为真,则 p 和 q 的真值为()

a。p 真 q 真 b。p 真 q 假 c。p 假 q 真 d。p 假 q 假

答案:选择 a

2 复合判断推理

例题:(1)以”一个有效的三段论,或其大前提是肯定的,或其小前提是肯定的“为一前提进行选言推理,则另
一前提可以是()

a。这个有效的三段论大前提是肯定的

b。这个有效的三段论大前提不是肯定的

c。这个有效的三段论小前提是肯定的

d。这个有效的三段论小前提不是肯定的

解析:根据已知,这个推理的前提是选言判断,且两个选言肢是相容的。相容选言推理只有一个有效式,即否定
肯定式。因此,另一个前提只能是否定选言前提中的一个选言肢。

答案:选择 b、d
例题(2)”一部较差的翻译作品,或因原作水平不高,或因译者翻译水平不高;这部较差的翻译作品原作水平是
高的,所以,这部较差的翻译作品的译者翻译水平不高。“

这个推理属于何种推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析:首先,根据推理的第一个前提”一部较差的翻译作品,或因原作水平不高,或因译者翻译水平不高“中的
关联词”或……或……“可知,这是一个选言推理,且属于相容选言推理。

然后,分析推理的第二个前提”这部较差的翻译作品原作水平是高的“,相对第一个选言前提来说,是否定了其
中的一个选言肢,而结论”这部较差的翻译作品的译者翻译水平不高。“是肯定了选言前提的另一个选言肢。根
据相容选言推理规则:否定一个选言肢,可以肯定其余的选言肢。因此,这个相容选言推理是正确的。

例题:(3)”只有热爱本职工作,才能成为先进工作者;所以,如果不热爱本职工作,就不能成为先进工作者。
“这个推理属于何种推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析:首先,分析推理结构。是以一个假言判断做前提推出一个假言判断做结论,这是一个假言直接推理。

然后,分析从前提到结论,既改变了前后件的真值,即从前提的”热爱本职工作“到结论”不热爱本职工作“;
从前提的”能成为先进工作者“到结论的”不能成为先进工作者“。同时,又改变了假言判断的种类,即从前提
的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到结论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答案:这是一个假言换质推理,推理正确,符合规则。

例题(4)运用假言直接推理,从”如果你去,那么我去“可以推出()

a。如果你不去,那么我不去

b。如果我不去,那么你不去

c。只有我去,你才去

d。只有我不去,你才不去

解析:假言直接推理从前提到结论,可以变化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即假言判断的种类、假言判断前后件的真值、
假言判断前后件的位置。

我们从前提到结论分析:从前提到结论 a,只改变了前后件的真值,不能选择 a。从前提到结论 b,既改变了前后


件的位置,又改变了前后件的真值,应选择 b。从前提到结论 c,既改变了前后件的位置,又改变了判断的种类,
应选择 c。从前提到结论 d,改变了前后件的位置、真值以及判断的种类,因此,不应选择 d。

答案:选择 b、c
w w w. xiaos huotxt .nettxt。小_说_天堂
第六章复合判断及其演绎推理(二) 第一节假言直言推理

一、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

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是一个前提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另一个前提为其它类型的判断,并且根据充分条件假
言判断联结项的性质推出结论的假言三段论推理。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前、后件的关系为:有前件必有后件;无后件,必无前件。反之则不定。因而:充分条件假言
三段论推理有两条规则:

第一,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

第二,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

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有两种有效形式:

1.肯定前件式。

在前提中,非假言前提肯定充分条件假言前提的前件,而结论肯定它的后件。其逻辑形式是:如果 p,那么
q,p;所以,q。

例如:如果犯故意杀人罪,那么应受刑罚处罚;李四犯故意杀人罪,所以,李四应受刑罚处罚。

2.否定后件式。

在前提中,非假言前提否定充分条件假言前提的后件,而结论否定它的前件。逻辑形式是:如果 p,那么 q,非


q;所以,非 p。

例如:

如果犯故意杀人罪,那么应受刑罚处罚;李四不应受刑罚处罚,所以,李四没有犯故意杀人罪。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第六章复合判断及其演绎推理(二) 第二节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及其真值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断定一个思维对象情况是另一个思维对象情况的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什么是必要条件呢?
如果没有思维对象情况 p,就必然没有思维对象情况 q;而有思维对象情况 p,则是否有思维对象情况 q 并不确定,
这样,p 就是 q 的必要条件。
例如:

只有熟悉法律,才能当好律师。熟悉法律是当好律师的一组必要条件之一,不是唯一条件。反映对象情况之间这
种必要条件联系的判断就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的关系

可简单记为:有后件必有前件,无前件必无后件;反之则不定。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

只有 p,才 q。其中,”p“和”q“分别表示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和后件,是变项;”只有……才……“表示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联结项,是逻辑常项。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其前、后件的真假和前、后件之间是否具有必要条件的联系。可以简单记为:
前件与后件同真或同假时,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真;不同真假时,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前件的真假。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与其前、后件真假之间的关系可用真值表表示。见教材第 132 页。

二、必要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

必要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是一个前提为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另一个前提为其它类型的判断,并且根据必要条件假
言判断联结项的性质推出结论的假言三段论推理。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的关系可简单记为:有后件必有前件,无前件必无后件;反之则不定。因而,必要
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有两条规则:

第一,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

第二,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

必要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有两种有效形式:

1.肯定后件式。即在前提中,非假言前提肯定必要条件假言前提的后件,而结论肯定它的前件。

其逻辑形式是:只有 p,才 q,q;所以,p。

例如:

只有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才能是犯罪行为,甲某的行为是犯罪行为,所以,甲某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2.否定前件式。即在前提中,非假言前提否定必要条件假言前提的前件,而结论否定它的后件。

其逻辑形式是:只有 p,才 q,非 p;所以,非 q。

或借用数理逻辑的符号形式表示为:

例如:

只有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才能是犯罪行为,

甲某的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

所以,甲某的行为不是犯罪行为。

(三)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及其真值充分必要条件

假言判断是断定一个思维对象情况是另一个思维对象情况的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

什么是充分必要条件?如果有思维对象情况 p,就必然有思维对象情况 q;同时,如果没有思维对象情况 p,就必


然没有思维对象情况 q。这样,p 就是 q 的充分必要条件。

反映对象情况之间这种充分必要条件联系的判断就是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判断前件和
后件之间的关系可简单记为:前、后件必须同在或同不在。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当且仅当 p,则 q。

其中,”p“和”q“分别表示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和后件,是变项;”当且仅当……则……“表示充分必
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联结项,是逻辑常项。

例如: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就负刑事责任。

其中,法律是否有规定就是过失犯罪是否负刑事责任的充分必要条件。

分开具体讲,

即:当且仅当法律有规定时,则过失犯罪要负刑事责任。

当且仅当法律没有规定时,则过失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其前、后件的真假和前、后件之间是否具有充分必要条件的联系。一个充
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当且仅当前件真后件真、或前件假后件假,并且前件是后件的充分必要条件,该充分必要
条件假言判断才是真的。当且仅当前件真而后件假或前件假而后件真时,则该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假的。

可简单记为:前件与后件必须同真或同假时,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才真。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与其前、后件的真假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真值表表示。参见教材第 134 页。

三、充分必要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是一个前提为充分必要假言判断,另一个前提为其它类型的判断,并且根据充分必
要条件假言判断联结项的性质推出结论的假言三段论推理。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判断前件和后件之间的关系为:前、后件必须同在或同不在。

因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有两条规则:

第一,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

第二,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有四种有效形式:

1.肯定前件式。即在前提中,非假言前提肯定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前提的前件,而结论肯定它的后件。

其逻辑形式是:当且仅当 p,则 q;p,所以,q。

例如:当且仅当法律有规定时,则过失犯罪要负刑事责任。

甲某的过失犯罪行为,法律有规定,所以,甲某的过失犯罪行为,要负刑事责任。

2.肯定后件式。即在前提中,非假言前提肯定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前提的后件,而结论肯定它的前件。

其逻辑形式是:当且仅当 p,则 q;q,所以,p。

例如:当且仅当法律有规定时,则过失犯罪要负刑事责任。甲某的过失犯罪行为要负刑事责任。所以,甲某的过
失犯罪行为,法律有规定。

3.否定前件式。即在前提中,非假言前提否定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前提的前件,而结论否定它的后件。
其逻辑形式是:当且仅当 p,则 q;非 p,所以,非 q 或借用数理逻辑的符号形式表示为:

例如:

当且仅当法律有规定时,则过失犯罪要负刑事责任。甲某的过失犯罪行为,法律没有规定,所以,甲某的过失犯
罪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4.否定后件式。即在前提中,非假言前提否定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前提的后件,而结论否定它的前件。其逻辑形式
是:当且仅当 p,则 q;非 q,所以,非 p。

或借用数理逻辑的符号形式表示为:

例如:

当且仅当法律有规定时,则过失犯罪要负刑事责任。甲某的过失犯罪行为,不负刑事责任,所以,甲某的过失犯
罪行为,法律没有规定。

返回
ww w . xia oshu otxt.ne t/t X t|?小说天堂

第六章复合判断及其演绎推理(二) 第三节假言选言推理

假言选言推理是由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和选言判断作为前提,并且根据假言前提联结项的逻辑性质而推出结论的演
绎推理。

假言选言推理的常见形式是由两个充分条件假言前提和一个两肢的选言前提构成的推理。由于这种推理的突出作
用主要是在论辩中置论敌于左右为难的境地,因而被人们称之为”二难推理“

假言选言推理首先依据结论是简单判断(或其负判断),还是选言判断分为简单式和复杂式两种;然后依据选言
前提的选言肢是肯定充分条件假言前提的前件,还是否定其后件,再区分为简单构成式和简单破坏式、复杂构成
式和复杂破坏式四种。

一、简单构成式

简单构成式是两个充分条件假言前提的前件不同而后件相同,选言前提析取地肯定这两个假言前提的不同的前件,
从而结论肯定这两个假言前提的相同的后件。

其逻辑形式是:

如果 p,那么 r;
如果 q,那么 r;

p 或 q;

所以,r。

二、简单破坏式

简单破坏式是两个充分条件假言前提的前件相同而后件不同,选言前提析取地否定这两个假言前提的不同的后件,
从而结论否定这两个假言前提的相同的前件。

其逻辑形式是:

如果 p,那么 q;

如果 p,那么 r;

非 q 或非 r;

所以,非 p。

或借用数理逻辑符号形式表示为:

复杂构成式是两个充分条件假言前提的前件和后件都不相同,选言前提析取地肯定这两个假言前提的不同的前件,
从而结论析取地肯定这两个假言前提的不同的后件。

其逻辑形式是:

如果 p,那么 r;

如果 q,那么 s;

p 或 q;所以,r 或 s。

四、复杂破坏式

复杂破坏式是两个充分条件假言前提的前件和后件都不相同,选言前提析取地否定这两个假言前提的不同的后件,
从而结论析取地否定这两个假言前提的不同的前件。

如果 p,那么 r;
如果 q,那么 s;

非 r 或非 s;

所以,非 p 或非 q。

或借用数理逻辑的符号形式表示为:

关于”二难推理“,我们仅举一个复杂破坏式的例子来说明它的作用:

某企业发生一次严重违章事故,给国家造成数万元损失,该企业负责人被提起公诉。但在法庭辩论会上,该企业
负责人认为自己谈不上负什么法律责任。

公诉人指出:

作为一个企业的负责人,如果你知道并支持这种违章操作,那么,根据国家法律规定你就应负刑事责任;如果你
不知道这种违章操作,那么,这是严重的官僚主义,玩忽职守,根据国家法律规定你也应负刑事责任。作为一个
企业的负责人,你或者知道或者不知道,总之,你都应负刑事责任。

这个”二难推理“复杂破坏式就运用得十分有力。因为作为企业负责人,他只有知道或不知道两种可能,无论承
认哪一种可能,都必然得出要负刑事责任的结论。关于”二难推理“,就讲到这里。

返回
www。xiaoshuotxt。net 小 说 天 堂

第六章复合判断及其演绎推理(二) 第四节负判断及其等值推理

一、什么是负判断

负判断是否定某个判断而构成的复合判断。负判断是由一个肢判断和否定联结项两部分所组成的。在负判断中,
被否定的那个判断叫做负判断的肢判断。否定肢判断的那个逻辑联结词叫做否定联结项。

负判断的逻辑形式是:

并非 p。其中,”p“表示被否定的那个肢判断,它可以是简单判断也可以是复合判断,”并非“是逻辑联结项。

负判断的逻辑联结项也可以用符号表示,这样,负判断的逻辑形式也可以表示为:

一个负判断的真假,取决于肢判断的真假。肢判断真,其负判断就假;肢判断假,其负判断就真。负判断的真假
可用真值表表示。见教材第 158 页。
二、负判断的类型及其等值推理

根据负判断否定的是简单判断还是复合判断,负判断可分为简单判断的负判断和复合判断的负判断两类。

在简单判断的负判断中,主要有负性质判断;在复合判断的负判断中,主要有负联言判断、负选言判断和负假言
判断。教材中只介绍了上述几种主要的负判断及其等值推理。在这里,我们来简要介绍一下:

(一)负性质判断及其等值推理

负性质判断就是肢判断为性质判断的负判断。

负性质判断主要有负全称肯定判断、负全称否定判断、负特称肯定判断、负特称否定判断四种。

即:

1.并非所有 s 是 p。

或:并非 sap、

2.并非所有 s 不是 p。

或:并非 sep、

3.并非有 s 是 p。

或:并非 sip、

4.并非有 s 不是 p。

或:并非 sop、

任何一种负性质判断,都至少有一个和它等值的性质判断。所谓两个判断等值,就是它们的真假情况完全相同,
要么同真,要么同假。根据这种等值关系,就可以进行负性质判断的等值推理。

认真读读教材,我们可以看到:上述几种负性质判断的等值判断,就是它们的肢判断的矛盾关系判断。

因此,负性质判断的等值推理就是从其各自的肢判断推出与其肢判断相矛盾的判断。

1.”并非 sap“等值于”sop“,因此:由并非 sap 必然推出 sop。


其逻辑形式是:←→sop。

例如:并非所有的嫌疑人都是案犯,所以,有的嫌疑人不是案犯。

2.”并非 sep“等值于”sip“,

因此:由并非 sep 必然推出 sip。

其逻辑形式是:←→sip。

例如:并非所有未到过现场的人都不是与本案有关的人,所以,有的未到过现场的人是与本案有关的人。

3.”并非 sip“等值于”sep“,因此:由并非 sip 必然推出 sep。

其逻辑形式是:←→sep。

例如:并非有些腐败分子是可以原谅的,所以,凡腐败分子都是不可以原谅的。

4.”并非 sop“等值于”sap“,因此:由并非 sip 必然推出 sap。

其逻辑形式是:←→sap。

例如:并非有些腐败分子不可以从轻量刑,所以,有些腐败分子是可以从轻量刑的。

二)负复合判断及其等值推理

负复合判断是肢判断为复合判断的负判断。

负复合判断主要有负联言判断、负选言判断、负假言判断。任何一个负复合判断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复合
判断和它等值,因而其等值推理形式也至少有两个有效式。这里只列出其一个等值式。

6-32

1.负联言判断的等值推理

逻辑形式是:

例如:并非张三和李四都是盗窃犯,所以,或者张三是盗窃犯,或者李四是盗窃犯。
6-33

2.负选言判断的等值推理

(1)负相容选言判断的等值推理逻辑形式是:

例如:并非张三或者李四是盗窃犯,所以,张三不是盗窃犯,李四也不是盗窃犯。

6-33

(2)负不相容选言判断的等值推理

逻辑形式是:

例如:并非要么张三是盗窃犯,要么李四是盗窃犯,所以,或者张三是盗窃犯,李四也是盗窃犯;或者张三不是
盗窃犯,李四也不是盗窃犯。6-343。负假言判断的等值推理

(1)负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等值推理

逻辑形式是:

例如:并非如果掌权,就会腐败;所以,可以掌权而不腐败。

(2)负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等值推理

其逻辑形式是:

例如:并非只有生活腐化,才会受到党纪国法的惩处;所以,生活不腐化,也会受到党纪国法的惩处。

(3)负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等值推理

其逻辑形式是:

例如:并非当且仅当执法者犯法,才受刑法的处罚;

所以,或者执法者犯法而没受刑法的处罚;或者不是执法者犯法,也受刑法的处罚。

返回
w W w.xiaoshuotxt.net《t》xt 小说天堂
第六章复合判断及其演绎推理(二) 第五节真值表方法及其作用

真值表是能显示任何复合判断在它的肢判断的各种真值组合下所取的真值情况的一种数理逻辑图表。

真值表方法就是运用真值表来计算和显示复合判断的真值,定义复合判断的逻辑联结词,确定复合判断间的真值
关系和判定复合判断的推理形式是否为有效式的一种方法。

真值表的几种作用如下:

一、利用真值表判定复合判断的真值其判定步骤是:

第一步,将复合判断符号化为数理逻辑的命题表达式;

第二步,用真值表的方法去判定复合判断的命题表达式的真值。

二、利用真值表判定两个复合判断是否等值

三、利用真值表判定两个复合判断是否为矛盾判断

四、利用真值表判定复合判断推理是否有效

返回

例题解析

解析:首先,分析前提是一个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推出的结论是假言前提中否定的后件。

根据必要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的规则:否定前件可以否定后件。因此,我们只需补充一个否定前件的前提就可以
推出否定后件的结论。前件 p∧q 的否定,

解析:首先,我们分析 a 和 b 两个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两个推理都属于否定后件式,根据规则:否定后件
可以否定前件。因此,a、b 是有效的。

其次,分析 c、d 都是相容选言推理,c 采取了肯定否定式,d 采取了否定肯定式。根据规则:肯定一个选言肢,


不能否定其余的选言肢;否定一个选言肢,可以肯定其余的选言肢。因此 c 是非有效的,d 是有效的。

答案:选择 a、b、d。

2.分析假言三段论推理
例题(1)”只有 sip 是真的,sap 才是真的;sap 是假的,所以 sip 是假的。“这个推理属于何种推理?是否
正确?为什么?

解析:首先,判定推理种类。这个推理的前提,一个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另一个是性质判断。推出的结论是性
质判断。可知,这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

然后,分析其是否有效。小前提否定了大前提后件,结论则否定了大前提的前件。根据必要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
规则: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所以,是非有效的。

答案:这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推理错误,违反规则: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

例题(2)”如果两个判断是互相矛盾的,那么它们就不能同真;这两个判断不是互相矛盾的,所以,这两个判断
是同真的。“这个推理属于何种推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析:首先,判定推理种类。这个推理的前提,一个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另一个是性质判断。推出的结论是性
质判断。可知,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

然后,分析其是否有效。小前提(这两个判断不是互相矛盾的)是大前提前件的否定,结论则否定了大前提的后
件。根据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规则: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所以,这个推理是非有效的。

答案: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推理错误,违反规则: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

3 案例分析

例题(1)有一盗窃案件,据侦察,系二人作案,并初步认定 a、b、c、d 四人是嫌疑人,且查知以下情况:

(1)只有在 d 参与时,才会作案;

(2)如果 c 作案,则 a 也是罪犯;

(3)d 没有作案时间。

请问:罪犯是谁?写出推理过程。

解析:首先,设肢判断。即设:a 作案为 p;b 作案为 q;c 作案为 r;d 作案为 s。

其次,列出情况判断。

(1)s←q

(2)r→p
(3)

然后,进行推理。从可以确定事实的判断(3)入手,将(1)和(3)构成必要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的”否定前件
式“,推出 q,

已知是二人作案,排除了 b 和 d,所以,可以确定是 a 和 c 作案。推理过程如下:

答案:如上

例题(2)某地发生一起凶杀案,经分析,凶手是二人合谋。又初步确定 a、b、c、d、e 五人是嫌疑人,并了解


如下情况:

(1)a、d 二人中至少有一个人是凶手;

(2)如果 d 是凶手,e 一定是凶手;

(3)b 只有和 c 在一起时,才参与作案;

(4)如果 b 不是凶手,那么 a 也不是凶手。

请问:凶手是谁?写出推理过程。

解析:首先,设肢判断。设:a 是凶手为 p;b 是凶手为 q;c 是凶手为 r;d 是凶手为 s;e 是凶手为 t

然后,列出情况判断。

分析:由于情况判断中,没有一个能直接推出事实性的结论,因此可以采取先假设的方法。

由此得出结论:d、e 是凶手。

答案:如上

3 真值表的运用

例题(1)真值表方法判定 a、b、c 三个判断间具有什么关系(反对、矛盾、等值)?

a:人很多,但事情不好办

b:只有人多,事情才好办
c:并非如果人多,事情就好办

解析:首先,设肢判断。设:人多为 p,事情好办为 q

结论:a、c 是等值关系。

答案:如上

例题(2)下面是甲、乙、丙三位领导关于选派出国人员的意见,试问:是否存在一种方案,使三位领导的要求同
时满足。

甲:如果不选派小方,那么不选派小王

乙:如果不选派小王,那么选派小方

丙:要么选派小方,要么选派小王

解析:首先,设肢判断。设:选派小方为 p,选派小王为 q

其次,列出复合判断。

结论:甲、乙、丙三位领导的意见同时满足,即三个复合判断同时为真时,p 真 q 假,即选派小方出国,不选派小
王出国。

答案:如上
ht t p://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第七章模态判断及其推理 第一节真值模态判断及其推理

一、真值模态判断

(一)什么是真值模态

判断真值模态判断是包含”必然“、”可能“等真值模态词的判断,是断定思维对象情况的必然性或可能性的判
断。

真值模态判断由真值模态词和基础判断两部分组成。其中:

真值模态词是真值模态判断中表示对象情况的必然性或可能性的概念,有”必然“、”可能“等,通常用”□
“、”◇“表示。基础判断是真值模态判断中除真值模态词以外的判断,通常用”p“表示。

真值模态判断根据基础判断是简单判断还复合判断,分为简单真值模态判断和复合真值模态判断。我们这里只按
照教材中的内容,介绍简单真值模态判断。

(二)简单真值模态判断的种类

简单真值模态判断依据判断中所包含的真值模态词的不同,分为必然判断和可能判断。

1.必然判断

必然判断是断定思维对象本身(或对象之间)必然具有或必然不具有某种性质(或关系)的判断。

必然判断分为必然肯定判断和必然否定判断。

(1)必然肯定判断逻辑形式是:必然 p。也可用符号表示为:□p。(读:必然 p)。例如:中国的现代化必然实


现。或者:中国实现现代化是必然的。

(2)必然否定判断必然否定判断是断定思维对象本身(或对象之间)必然不具有某种性质(或关系)的判断。例
如:犯罪必然不利于社会。或者:犯罪不利于社会是必然的。

2.可能判断

可能判断是断定思维对象本身(或对象之间)可能具有或可能不具有某种性质(或关系)的判断。

可能判断可分为:可能肯定判断和可能否定判断。

(1)可能肯定判断可能肯定判断是断定思维对象本身(或对象之间)可能具有某种性质(或关系)的判断。

逻辑形式是:可能 p。

例如:证人可能说谎。或者:证人说谎是可能的。

(2)可能否定判断可能否定判断是断定思维对象本身(或对象之间)可能不具有某种性质(或关系)的判断。

其逻辑形式是:可能非 p。

例如:被告可能不上诉。或者:被告不上诉是可能的。

(三)简单真值模态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
在具有相同基础判断的必然 p、必然非 p、可能 p、可能非 p 四种真值模态判断之间,存在同前面所讲的
a、e、i、o 四种性质判断之间相类似的真假制约关系,即对当关系。

这种真假制约关系也可用”逻辑方阵图“表示,见教材第 174 页。

掌握上述真值模态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最重要的是记住必然肯定判断、必然否定判断、可能肯定判断、可能否
定判断四者在”逻辑方阵图“中的位置。

记住它们的位置,其真假制约关系与性质判断 aeio 的真假制约关系完全一样。

四种关系的具体内容如下:

1.矛盾关系

必然 p 与可能非 p 之间、必然非 p 与可能 p 之间是矛盾关系。其特点是:二者不能同真,不能同假。即:一真则


另一必假,一假则另一必真。

2.反对关系

必然 p 与必然非 p 之间是反对关系。其特点是:二者不能同真,可以同假。即:一真则另一必假;一假则另一真
假不定。

3.下反对关系

可能 p 与可能非 p 之间是下反对关系。其特点是:二者不能同假,可以同真。即:一假则另一必真;一真则另一
真假不定。

4.差等关系

必然 p 与可能 p 之间、必然非 p 与可能非 p 之间是差等关系。其特点是:在同质的条件下,必然判断真则可能判


断必真;必然判断假则可能判断真假不定。反之,可能判断假则必然判断必假;可能判断真则必然判断真假不定。

二、简单真值模态推理

真值模态推理是前提中至少有一个是真值模态判断,并且根据真值模态判断的逻辑性质,从而推出一个真值模态
判断的结论的演绎推理。

真值模态推理可分为简单真值模态推理和复合真值模态推理。教材中只介绍了简单真值模态推理中依据简单的真
值模态判断间的对当关系进行推演的真值模态推理。
简单真值模态判断对当关系的推理,是根据具有相同基础判断的必然 p、必然非 p、可能 p、可能非 p 四种判断之
间的真假关系,由一个简单真值模态判断推出另一个简单真值模态判断的直接推理。

具体讲,由于其真假关系与前面讲的性质判断的真假对当关系完全一样,所以简单真值模态判断对当关系推理的
推演过程也和性质判断对当关系关系一样。在这里,我们只简单讲一下:

(一)根据真值模态判断矛盾关系的直接推理

根据真值模态判断必然 p 与可能非 p、必然非 p 与可能 p 之间的矛盾关系进行推演的直接推理,称矛盾关系真值模


态推理。

矛盾关系判断是:一真另一必假。可以由真推假,也可以由假推真。因而,共有八种有效逻辑形式。

(二)根据真值模态判断反对关系的直接推理

根据真值模态判断必然 p 与必然非 p 之间的反对关系进行推演的直接推理,称反对关系真值模态推理。

反对关系判断是:一真另一必假,一假另一不定。可以由真推假,不可以由假推真。因而,共有两种有效逻辑形
式。

(三)根据真值模态判断下反对关系的直接推理

根据真值模态判断可能 p 与可能非 p 之间的下反对关系进行推演的直接推理,称下反对关系真值模态推理。

下反对关系判断是:一假另一必真,一真另一不定。可以由假推真,不可以由真推假。因而,共有两种有效逻辑
形式。

(四)根据真值模态判断差等关系的直接推理

根据真值模态判断必然 p 与可能 p,必然非 p 与可能非 p 之间的差等关系进行推演的直接推理,称差等关系真值模


态推理。

差等关系判断是:上真下必真,下假上必假,反之则不定。可以由上真推下真,也可以由下假推上假。但不可以
由下真推上真或由上假推下假。因而,共有四种有效逻辑形式。

返回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 天\堂

第七章模态判断及其推理 第二节规范模态判断及其推理

一、规范模态判断
(一)什么是规范模态判断

规范模态判断是由”必须“、”允许“、”禁止“等规范模态词联结而构成的判断。它是规定人们行为情况的执
行方式的判断。

规范模态判断是由规范模态词和基础判断两部分组成的。其中,规范模态词是规范模态判断中表示人们行为情况
的执行方式的概念;基础判断是规范模态判断中除规范模态词以外的判断。

规范模态判断也可分为简单规范模态判断和复合规范模态判断。教材中只介绍简单规范模态判断。

(二)简单规范模态判断的种类

简单规范模态判断依据判断中所包含的规范模态词的不同,分为必须判断、允许判断、禁止判断。

它们都分为肯定和否定两类,相互间同样具有类似于上面讲的对等关系。也可以依据对等关系进行推理。

一定要通过记住六种规范模态判断在逻辑方阵图中的位置来记住它们之间的正误关系,以便进一步把握简单规范
模态判断对等关系推理。

我们不具体讲了。请大家自己看看。但千万不要以为不讲的内容就不会考试。以免自误。

返回

例题解析

例题(1)。根据规范模态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由”允许非 p“可以推出()

a。禁止 pb。允许 pc。必须非 pd。不必须 p

解析:根据规范模态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允许非 p“真时,”禁止 p“、”允许 p“、”必须非 p“三个判断真假


不定,而”必须 p“假,即”不必须 p“

答案:选择 d

例题(2)。下列各组判断形式的值可能同为”错误“的有()

a。”必须 p“和”必须非 p“b。”允许 p“和”允许非 p“

c。”禁止 p“和”禁止非 p“d。”必须 p“和”允许 p“


解析:根据规范模态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必须 p“和”必须非 p“具有反对关系,可以同为”错误“;”允许
p“和”允许非 p“

具有下反对关系,不能同为”错误“;”禁止 p“和”禁止非 p“具有反对关系,可以同为”错误“;”必须


p“和”允许 p“具有差等关系,可以同为”错误“。

答案:选择 a、c、d。

例题(3)。根据真值模态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由”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可以推出()

a:通货膨胀可能引起物价上涨

b;通货膨胀可能不引起物价上涨

c:通货膨胀不可能引起物价上涨

d:通货膨胀不可能不引起物价上涨

解析:首先,将前提和备选结论形式化。

前提为:必然 p,

a 为:可能 p,

b 为:可能非 p,

c 为:并非可能 p,

d 为:并非可能非 p

根据真值模态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必然 p 真,则可能 p 真;可能非 p 假(即并非可能非 p)

答案:选择 a、d。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第八章归纳推理 第一节归纳推理概述

一、什么是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以某类思维对象中一部分或全部分子(或小类)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属性为前提,推出该类全部类对
象也具有或不具有某属性为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除外)的逻辑性与演绎推理的逻辑性不同。它
的前提不蕴涵结论,是或然性推理,但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的可靠性程度有高低之分。

二、归纳推理的种类

依据普通逻辑学的归纳推理分类,根据前提是否涉及一类事物中的所有对象,归纳推理划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
完全归纳推理两大类。不完全归纳推理又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科学归纳推理和概率归纳推理。此外,在这一
章还要介绍探求因果关系的五种逻辑方法。

三、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联系表现在:

第一,归纳推理为演绎推理提供前提;

第二,归纳推理依赖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主要区别是:

第一,前提与结论的联系性质不同;

第二,前提与结论所断定的知识范围不同;

第三,思维的进程不同。

返回
www.xia OS hu O tx T.Ne tt.xt.小..说...天.堂

第八章归纳推理 第二节完全归纳推理

一、什么是完全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又称完全归纳法,它是根据某类思维对象的每一个分子(或小类)对象有(或没有)某种属性,从
而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类对象有(或没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的逻辑形式是:

s1 是(或不是)p,

s2 是(或不是)p,
s3 是(或不是)p,

sn 是(或不是)p,

s1……sn 是 s 类的全部对象;

所以,所有 s 是(或不是)p。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蕴涵结论,是必然性推理。

二、应用完全归纳推理的条件

应用完全归纳推理只要遵循以下两个条件,结论就是必然真实的:

第一,前提中所考察的对象是某类中的全部对象;

第二,前提中对某一类中的每一个分子(或小类)对象所作的断定都是真实的。

三、完全归纳推理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完全归纳推理的作用在于:其结论在未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的情况下,提供了新的知识,即关于某类全部类对
象的知识。

完全归纳推理的局限性在于:多数情况下,不可能对包含众多个体对象的某类思维对象逐一进行考察,因而不能
运用完全归纳推理。

返回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第八章归纳推理 第三节不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思维对象的部分分子(或小类)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该类的全
部类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科学归纳推理和概率归纳推理。

一、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一)什么是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又称简单枚举法。它是根据某类思维对象的部分分子(或小类)对象都有(或没有)某种属性,
并且没有遇到矛盾情况,从而推出该类的全部类对象有(或没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逻辑形式是:

s1 是(或不是)p,

s2 是(或不是)p,

s3 是(或不是)p,

sn 是(或不是)p,

s1……sn 是 s 类的部分对象,并且在考察中没有遇到相矛盾的情况;

所以,所有 s 是(或不是)p。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前提不蕴涵结论,是或然性推理。

(二)提高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结论可靠性程度的条件

为了提高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必须注意以下三点:1。前提中所列举的对象情况要尽量增多;

2.尽可能选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对象情况;

3.注意搜集可能出现的反面事例。

(三)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作用和易犯的错误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作用在于:

它能帮助人们从个体事例中引出全称性的结论,为进一步掌握对象与属性的内在必然联系提供线索。因而简单枚
举归纳推理在刑事侦查中和日常生活中运用较多。
运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要防止出现”轻率概括“的错误。如果只根据一部分分子(或小类)对象的表面的、偶然
的事实,就轻率地推出全称性的结论,并且把这个结论看作是无可怀疑的确实论断,那就犯了”轻率概括“的错
误。

例如:

仅仅根据一些犯罪分子的表面特征、爱好相同或相近,就得出凡具有类似特征和爱好的人都会成为犯罪分子的结
论就是犯了”轻率概括“的错误

二、科学归纳推理

(一)什么是科学归纳推理

科学归纳推理又称科学归纳法。它是根据某类思维对象的部分分子(或小类)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并且这一部
分分子(或小类)对象与某种属性之间具有因果联系,从而推出该类的全部类对象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

科学归纳推理的逻辑形式是:

s1 是 p,

s2 是 p,

s3 是 p,

sn 是 p,

s1……sn 是 s 类的全部对象,并且 s 与 p 有因果联系;

所以,所有 s 是 p。

(二)科学归纳推理与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联系和区别

科学归纳推理与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联系在于:

第一,二者同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
第二,二者的前提均只考察了某类的部分分子(或小类)对象;

第三,二者的结论所断定的范围均超出了其前提所断定的范围。

科学归纳推理与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区别在于:

第一,二者的推理根据不同;

第二,二者对前提数量的要求不同;

第三,二者结论的可靠程度不同。

(三)科学归纳推理的作用

科学归纳推理的作用在于,它是进行严密的科学研究和论证的工具。

返回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第八章归纳推理 第四节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

一、求同法

求同法又称契合法。它的基本内容是:如果被研究现象在不同场合出现,而在各个场合的诸多先行情况下,只有
一个情况是这些场合共同具有的,则这一个唯一的共同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

求同法的逻辑形式是:

(1)a、b、ca

(2)a、d、ea

(3)a、f、g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a 情况是 a 现象的原因。

求同法的明显特点是异中求同。求同法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结论不是必然可靠的。

为提高求同法结论的可靠性程度,运用求同法应注意:

第一,分析各场合中除了已发现的某一共同情况外,是否还隐藏着其它的共同情况;

第二,尽量增加被比较场合的数量,进行比较的不同场合愈多,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就愈高。

二、求异法

求异法也叫差异法。它的基本内容是:如果在被研究现象出现与不出现的两个场合中,其它先行情况都相同,只
有一个先行情况不同,则这个唯一不同的先行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

求异法的逻辑形式是:

场合先行情况被研究现象

(1)a、b、ca

(2)-b、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a 情况是 a 现象的原因。

求异法的明显特点是同中求异。它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仍然是或然的,结论比求同法可靠,但却不是必然可
靠的。为提高求异法结论的可靠性程度,运用求异法时应注意:

第一,在先行情况中,除唯一不同情况外,其余情况必须都相同;

第二,分析两个场合唯一不同的先行情况是被考察现象的全部原因还是部分原因。

三、求同求异并用法

求同求异并用法,也称契合差异并用法。它的基本内容是:如果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一组场合(正组场合)中,
只有一个先行情况是共同的;而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一组场合(负组场合)中,都没有这个先行情况是共同的,
那么,这个先行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
求同求异并用法的逻辑形式是:

场合先行情况被研究现象

(1)a、b、c、fa

(2)a、d、e、ga

(3)a、f、g、ca

(1)-b、c、g-

(2)-d、e、f-

(3)-f、g、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a 情况是 a 现象的原因。

求同求异并用法的特点是两次求同,一次求异。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也是或然的,结论虽比求同法和求异法
都更可靠,但仍不是必然可靠的。

为了提高求同求异并用法结论的可靠性程度,运用求同求异并用法时应注意:

第一,被考察的正负两组事例的场合愈多,其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就愈高;

第二,与正组场合相比较的负组场合,除了没有某个共同的先行情况外,其它情况愈是相似,结论就愈可靠。

四、共变法
共变法的基本内容是:在其它先行情况相同的条件下,如果在被研究现象发生变化的各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先行
情况在发生变化,那么这个唯一发生变化的先行情况便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共变法的逻辑形式是:场合

先行情况被研究现象

(1)a1、b、c、da1

(2)a2、b、c、da2

(3)a3、b、c、da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a 情况是 a 现象的原因。

共变法的前提与结论的联系也是或然的,其结论虽较前面各方法更为可靠,但仍不是必然可靠的。为了提高共变
法结论的可靠性程度,运用共变法时应注意:

第一,与被研究现象发生共变的先行情况应当是唯一的;

第二,两个现象的共变关系常常是有一定限度的;

第三,有些现象间有共变关系,但它们并无因果关系;

第四,各场合中唯一变化的情况与被研究现象之间是否互为因果的关系。

五、剩余法

剩余法的基本内容是:已知某复合现象是由另一复合原因引起的,把其中确有因果联系的部分减去,则所余部分
也有因果联系。剩余法的逻辑形式是:

已知被研究的复合现象 a、b、c、d 的复合原因是 a、b、c、d;

已知:

b 是 b 的原因,

c 是 c 的原因,
d 是 d 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

所以,a 是 a 的原因。

应用剩余法所得结论一般较为可靠,但也不必定为真。

为了提高剩余法结论的可靠性程度,运用剩余法时应注意:

第一,必须准确地掌握复合原因和复合现象之间已知的因果部分,并且,已知构成了部分因果联系的原因同剩余
部分的被研究现象之间不能有任何因果联系,否则,结论不能成立;

第二,被研究现象的剩余部分,既可能是由单一的原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复合的原因引起的。

返回

例题解析

例题(1)在归纳推理中,前提与结论有必然性联系的是()

a 完全归纳推理 b。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c。科学归纳推理 d。概率归纳推理

解析:在归纳推理中,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有必然性联系,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科学归纳推理、概率归纳
推理的前提与结论有或然性联系。

答案:选择 a。

例题(2)。科学归纳推理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区别在于()

a。前者属必然性推理,后者属或然性推理

b。二者推理的根据不同

c。二者对前提数量的要求不同

d。二者结论的可靠程度不同
解析:推理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区别在于:二者推理的根据不同;二者对前提数量的要求不同;二者结论的可
靠程度不同。二者都属于或然性推理。

答案:选择 b、c、d。
www.xiaoshuot X t,ne tt.xt.小.说.天.堂

第九章类比推理、回溯推理和假说 第一节类比推理

一、什么是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思维对象的某些属性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另一属性方面
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类比推理的逻辑形式是:

a 对象具有属性 a、b、c、d;

b 对象具有属性 a、b、c;

所以,b 对象也具有属性 d。

类比不是对比,也不是比喻。

类比推理的根本特点是:它的前提不蕴涵结论,即使前提真,其结论仍可能真也可能假,因而是或然性推理。类
比推理不同于演绎推理。类比推理也不同于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除外)。

二、如何提高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性程度

第一,相类比的两个(或两类)对象的相同属性愈多,则结论的可靠程度就愈大;

第二,相类比的两个(或两类)对象相同的本质属性愈多,则结论的可靠程度就愈高;

第三,相类比的两个(或两类)对象的共有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联系愈紧密,则结论的可靠程度就愈高;

第四,被推论的对象如果存在着与推出的属性相矛盾的情况,则推出的结论就不能成立。在进行类比推理时,要
注意避免犯”机械类比“的错误。所谓”机械类比“,就是指仅仅依据两个(或两类)对象表面相似或偶然相似
的情况进行类比,从而导致荒谬的结论。

三、类比推理的作用

(一)类比推理是探索真理的重要逻辑形式;

(二)类比推理具有生动的说明作用。
返回
ww w.x I 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第九章类比推理、回溯推理和假说 第二节回溯推理

一、什么是回溯推理

回溯推理是从结果推测原因或者从推断推论理由的推理。

回溯推理的逻辑结构是由一个(或一组后件相同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为前提,而另一个前提则肯定充分条件假
言判断的后件,从而结论或然地肯定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整个推理过程具有从结果推测原因的性质,属或
然性推理。

如果用”q“表示已知的事实判断,用”p→q“表示一般规律性知识,用”p“表示结论,用”“表示推测,那么回溯
推理的逻辑形式是:(q∧(p→q)p。

(一)简单回溯推理简单回溯推理是一个前提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另一个前提肯定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则肯定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的回溯推理。

(二)复杂回溯推理

复杂回溯推理是一组前提为前件不同而后件相同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另一前提肯定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
结论选言地肯定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的回溯推理。

例如:某地发生一起 19 岁女孩被杀害的案件。侦察员对死者情况进行分析,

认为:女孩被杀害;

如果凶手为谋财害命,那么女孩被杀害;

如果凶手为情、色害命,那么女孩被杀害;如果凶手为妒忌害命,那么女孩被杀害;所以,凶手或为谋财害命、
或为情色害命、或为妒忌害命。

三、回溯推理的作用

(一)运用回溯推理有助于推测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形成假说、验证假说的重要推理形式;

(二)回溯推理在刑事侦察工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返回
ww W.xiao S 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第九章类比推理、回溯推理和假说 第三节假说

一、什么是假说

假说是以一定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为依据,对某一未知事物或规律所作出的推测性解释。

假说是复杂的、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具有如下基本的特点:

第一,假说的目的是为了解释某一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原因或其规律性;

第二,假说是以事实和科学知识为依据的;

第三,假说具有推测的性质;

第四,假说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是多种推理形式和逻辑方法的综合运用。

二、假说的形成

假说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初始阶段和完成阶段。

(一)假说形成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研究者针对特定的研究课题,在广泛地搜集材料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
事实和科学知识,进行理论分析,通过逻辑推理(主要是类比推理、归纳推理和回溯推理)提出初步的假定。

(二)假说形成的完成阶段

从已确立的初步假定出发,经过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的广泛论证,使假说充实成为一个结构稳定的系统。这就是
假说形成过程的完成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研究者以确立的初始假定为核心,通过演绎推理,引申出关于事实的
结论。解释的事实越多,那么支持初始假定的证据就越多。在形成假说的过程中,应当注意:

第一,假说的提出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但是,不必等待事实材料完全系统地积累起来之后才作出假说;

第二,假说的提出既要以已有科学知识作指导,又必须有突破某些传统旧观念的勇气;

第三,提出的假说不仅要能圆满地解释已知的事实,而且还要尽可能予见未知的新事实;

第四,假说的结构必须简明。

三、假说的验证
科学假说的唯一可靠性就在于它符合事实,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对于事物或现象的存在型假说来说,只要人们在实践中能够直接观察到,或者通过实验间接测量到有关事物或现
象的存在,假说就被证实了。

但是对于多数假说,即经验定律型、理论定律型和原理型假说的检验过程则比较复杂。

一般验证过程是:从一个假说的基本理论观点出发,结合已有的科学原理和知识,根据逻辑推演引申出的有关结
论,如果引申出的结论同初步观察与实验的结果相符合,那么就应当承认其假说有一定程度的可靠性。如果从某
一假说中所推演出的结果与观察和实验的材料相符合的越多,则假说的可靠程度(即确证度)就越高。如果从某
一假说必然推演出某一事实或结论,并在反复实践中,同多次的观察和实验完全符合,则该假说被证实。

假说的验证过程应用的推理形式是:

如果 p,那么 q,q;所以,p。”p“表示假说的基本观点,”q“表示关于事实的论断或预言未知的事实。由如果
p,那么 q,并且 q 真,而推出 p 真,即假说的基本观点可能成立,即其结论 p 可能真。

四、假说的作用

假说是科学认识的重要阶段,是科学理论的前奏,是人类探求真理、寻找客观规律的阶梯。

返回

例题解析

类比推理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相同点是()

a。从个别到个别 b。从个别到一般

c。前提蕴涵结论 d。结论不一定是可靠的

解析:类比推理是从个别到个别,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这两种推理的前提都不蕴涵结论;这两种
推理的结论都是或然的,不一定可靠。

答案:选择 d。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第十章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第一节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概述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包括:同一律、不矛盾律和排中律。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对人的思维有强制性,违背了它,思维就会发生混乱,人们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和准确地表
达思想。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不是先验的,也不是约定俗成的。它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对思维活动的概括和总结,是客观
事物的相对稳定状态在人们主观意识中的反映。

返回
www.xiaoshuot X t,ne tt,xt,小,说,天,堂

第十章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第二节同一律

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

普通逻辑所说的”同一思维过程“,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同一思维对象三个方面的”三同一“思维过程。

同一律的公式是:

a 是 a。”a“表示任何一个思想,它可以是概念,也可以是判断。

同一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 a 必须保持自我的同一性和确定性。

二、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

违反同一律要求的基本错误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判断的内容不确定。具体表现为:偷换概念或混淆概
念、偷换论题或混淆论题(或转移论题)。

所谓偷换概念和混淆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没有保持概念的内涵、外延的同一。

所谓偷换论题和混淆论题(或转移论题),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人们在运用判断进行推理的时候,或者在论
证某一问题的时候,没有保持判断的同一,中途以其它的判断(论题)取代了原来的判断(论题)。

三、正确理解同一律

同一律要求概念、判断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自身同一,但并不认为事物和思维是一成不变的。同一律所要求的
只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确定性,并不否认思维对象的发展变化。因此,普通逻辑的同一律和形而上学是根本不同
的两回事。

返回
ww 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 堂

第十章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第三节不矛盾律

一、不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

不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其中至少必有一假。

不矛盾律的公式是:a 不是非 a。”a“表示任何一个概念或判断。”非 a“表示对”a“的否定。”a“与”非 a“具


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a 不是非 a“表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a“与”非 a“不能同真。

不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思想同时确认为真,而必须指出其中
至少有一个是假的。简言之,就是要保持思维前后的一贯性。

二、违反不矛盾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

违反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是”自相矛盾“,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思想都肯定为真。
具体表现为:对关于同一思维对象的两个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概念、判断同时予以肯定,造成概念自毁或
判断逻辑矛盾。

所谓概念自毁,是指用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概念组合成一个实质上不能成立的概念,用以指称同一思维对
象。

所谓判断逻辑矛盾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判断同时加以肯定,同时确认为真。

三、正确理解不矛盾律

不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必须排除”自相矛盾“,是指排除存在于同一思维过程中的逻辑矛盾,而不
是指排除客观对象内部普遍存在的辩证矛盾。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返回
www。xiaoshuotxt.nett-xt 小说天堂 

第十章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第四节排中律

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具有矛盾或下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同假,其中至少必有一真。

排中律的公式是:a 或者非 a。”a“表示任何一个概念、判断。”非 a“表示对”a“的否定。”非 a“与”a“具有


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a 或者非 a“表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a“与”非 a“不能同假。

排中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两个具有相互矛盾或相互下反对关系的思想同时予以否定,而必须
承认其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简言之,就是要保持思维的明确性。

二、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

违反排中律要求的基本逻辑错误是”两不可“,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或者具有矛
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判断都同时予以否定。

三、正确理解排中律

1.排中律与不矛盾律的区别排中律与同一律的区别明显,而与不矛盾律有相似之处,它们都适用于矛盾概念与矛
盾判断。但二者间也有明显区别:

第一,两条规律的适用范围不相同;

第二,两条规律的内容和要求不同;

第三,两条规律的作用和所排除的逻辑错误不同。

2.排中律不是形而上学世界观。

排中律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不同。它虽然要求人们对两个具有相互矛盾或相互下反对关系的思想必须明确肯定
一个为真,非此即彼,但这是有条件的,即只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对于同一对象的思维过程中才起作用。而
形而上学则是无视对象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把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绝对化。

返回

练习

例题解析

1.基本规律的运用

例题(1)既断定 sap 假,又断定 sep 假,则()

a。违反同一律 b。违反不矛盾律

c。违反排中律 d。不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解析:根据性质判断对当关系,sap 和 sep 具有反对关系,不能同真,可以同假。

答案:选择 d。
例题(2)既断定必然 p 真,又断定可能非 p 真,则()

a 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b。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c。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d。没犯任何逻辑错误

解析:根据真值模态判断对当关系,必然 p 和可能非 p 具有矛盾关系,不能同真,不能同假。

答案:选择 b。

例题(3)”要么你来,要么他来“和”或者你来他也来;或者你不来他也不来“这两个判断同时为真和同时为假
时,各违反普通逻辑的哪条基本规律?

答案:如上

2.案例分析

例题(1)珠宝店被窃一块钻石,据侦察,作案的是甲、乙、丙、丁中的一人。在审讯中,四人的口供如下:

甲:钻石不是我偷的,我那天在外地。

乙:钻石是丁偷的,那天,他去过珠宝店

丙:乙偷的,我看见他到黑市去卖过钻石。

丁:乙与我有私仇,他有意陷害我。

现在,我们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讲真话,那么罪犯是谁?如果假定这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讲假话,那么罪犯
又是谁?

解析:首先,设肢判断。设甲偷钻石为 p,乙偷钻石为 q,丙偷钻石为 r,丁偷钻石为 s。

其次,列复合判断。

甲的口供为:

乙的口供为:s

丙的口供为:q
丁的口供为:

分析:乙与丁的口供相矛盾,其中必有一个真,一个假。如果这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讲真话,那么,这个唯一讲真
话的,必定是乙和丁之中的一个。而甲、丙则属于讲假话之列。即事实与甲和丙的口供相反。因此,可知:甲就
是偷钻石的罪犯。

答案:如上

例题(2)某公安局的刑侦员 a、b、c、d 对某案的嫌疑人李、赵做了如下断定:

a:”我认为赵不是罪犯“

b:”如果李是罪犯,那么赵就不是罪犯“

c:”或者李是罪犯,或者赵是罪犯“

d:”我看李和赵都是罪犯“

事后证明,四个人的判断只有一个是错的。请问:罪犯是谁?写出推导过程。

解析:设肢判断,李是罪犯为 p,赵是罪犯为 q

结论:李是罪犯,赵不是罪犯。

答案:如上

例题(3)已知下列三个判断中有两个是假的,请问:可否断定甲班有些同学或乙班有些同学不是团员?为什么?

a。只有甲班有些同学不是团员,乙班所有同学才是团员

b。甲班所有同学是团员并且乙班所有同学是团员

c。或者甲班所有同学是团员,或者乙班所有同学是团员

解析:(全称肯定判断和特称否定判断之间具有矛盾关系)

结论:当 a、b、c 三个判断中有两个是假时,可以断定甲班有些同学不是团员并且乙班有些同学不是团员。

答案:如上
ww W、xiaoshuotxt.net《t》xt 小说天堂

第十一章论证 第一节论证的实质

一、什么是论证

论证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的真实性,通过推理形式确定另一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过程。

论证由论题、论据、论证方式三个部分组成。其中:

论题是在论证中需要确定其真实性的判断。论题可分为传播性论题和探索性论题两类;论据是用以确定论题的真
实性的判断。主要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类型;

论证方式是指把论题和论据联系起来的逻辑形式。论证方式也就是由论据推出论题所使用的推理形式,是论证过
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推理形式的总和。

二、论证与推理

论证与推理有密切联系。论证与推理是紧密相联的。论题大体相当于推理的结论,论据大体相当于推理的前提,
论证方式大体相当于推理的形式。论证必须运用推理;但并非任何推理都是论证。论证与推理有明显区别。论证
和推理的区别主要是:

第一,思维的程序不同;

第二,要求的重点不同;

第三,逻辑结构的繁简不同。

三、论证的作用

论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逻辑论证可先于实践探索真理;

第二,逻辑论证是建立科学体系、阐明科学原理的必要工具;

第三,逻辑论证是宣传真理、反驳谬误的重要手段;

第四,实践检验离不开逻辑论证。
返回
ww W.xia O shuo txt.nett!xt-小说天\堂

第十一章论证 第二节论证的种类

依照不同的根据,对论证方式可作不同的分类。

一、根据论证所运用的推理形式不同的分类

根据论证所运用推理形式的不同,论证方式可分为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

(一)演绎论证演绎论证是运用演绎推理的有效式来确定某个判断的真实性的论证。

(二)归纳论证归纳论证是运用归纳推理的形式来确定某个判断的真实性的论证。

二、根据论题和论据之间联系方法不同的分类

根据论题和论据之间联系方法的不同,论证方式可分为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

(一)直接论证直接论证是从论据的真实性直接地从正面确定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证。

(二)间接论证间接论证是通过论证与原论题相悖,但不能与原论题同假的另一个或几个判断的假,然后根据排
中律,间接地从反面确定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证。

间接论证有两种方法:反证法和选言证法。

1.反证法反证法是首先论证与原论题相矛盾或相下反对的论题的虚假性,进而确定原论题的真实性的一种间接论
证方法。

反证法的一般步骤是:

第一,设与原论题相矛盾或相下反对的反论题真;

第二,论证反论题假;

第三,根据排中律确定原论题必真。反证法的一般逻辑形式是:论题:p。论证方式:

设反论题:非 p。
如果非 p,则 q;

并非 q;

所以,并非”非 p“;

所以,p 是真的(由④至⑤,根据排中律)。反证法论证过程简洁,对论题的论证不容置疑,应用范围广泛。

运用反证法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非 p“与”p“应是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

第二,”非 p“应是”q“的充分条件。

选言证法选言证法也叫排除法。它是首先论证与原论题有选言关系的其它可能性判断都虚假,进而确定原论题真
实性的一种间接论证方法。选言证法的一般步骤是:

第一,穷尽包含原论题在内的几种有关可能情况的选言肢,并构成一个选言判断;

第二,论证除原论题以外的各种可能情况的选言肢都是虚假的(不成立的);

第三,根据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和排中律从而确定原论题真。

选言证法一般逻辑形式是:

论题:p。

论证形式:或 p、或 q、或 r(穷尽有关情况的一切可能性),非 q(因为……),

非 r(因为……),

(非 q 并且非 r),等值于并非(非 p);

所以,p 是真的(由(4)至(5),根据排中律)。

返回
ww w.x I 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第十一章论证 第三节论证的规则
(一)论题必须明确。论题明确是指论题的含义清楚、确切、没有歧义。这是同一律的要求。违反这条规则所犯
的逻辑错误叫做”论题含混不清“。

(二)论题必须保持同一。

论题必须保持同一,就是要求人们在同一论证过程中,要遵守同一律的要求,保持论题前后一致,始终围绕已经
确定的论题展开论证,不得离开论题的本义转换论题。违反这条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叫”转换论题“。”转换论
题“通常还表现为扩大或缩小论题所断定的范围,犯”论证过多“或”论证过少“的逻辑错误。

二、关于论据的规则

(一)论据应当是真实判断。

违反这条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叫”虚假论据“或”预期理由“。

所谓”虚假论据“是指用以作为论据的判断不真实。所谓”预期理由“是指用以作为论据的判断本身的真实性尚
待证明。

(二)论据的真实性不应依赖论题的真实性来论证。

违反这条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叫”循环论证“。”循环论证“的一种常见形式是”同语反复“。

三、关于论证方式的规则

论题的真实性是从论据的真实性中必然推出来的,论据与论题之间要有必然的逻辑联系。违反这条规则所犯的逻
辑错误叫”推不出来“。常见的”推不出来“的错误,主要表现有:

1.违反推理规则。即在论证中,运用的是无效式推理形式。

2.论据与论题不相干。即在论证中,论据的真实性与论题的真实性没有逻辑联系。

3.以人为据。即在论证中,用权威人士的话代替对论题的论证。”推不出来“的表现形式还有”以相对为绝对
“、”论据不足“等。返回
www。xiaoshuotxt。nettxt 小//说//天//堂

第十一章论证 第四节反驳

一、什么是反驳

反驳是由断定一个或一些判断的真实性,通过推理形式确定另一判断虚假或其论证方式不能成立的思维过程。反
驳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论证。
反驳由被反驳的论题、用以反驳的论据和用以反驳的论证方式三部分组成。

其中,被反驳的论题是被确定为虚假的判断;用以反驳的论据是引用来作为反驳根据的判断;用以反驳的论证方
式是反驳中所运用的推理形式。

反驳不同于论证,二者的目的和作用不同;同时,二者又有密切联系。在实际思维中,二者相辅相成,都是人们
探索真理、发展真理不可缺少的工具。

反驳分为:反驳论题、反驳论据、反驳论证方式三种。

反驳论题就是确定对方论题的虚假性。驳倒了论题即达到反驳的目的。

反驳论据就是确定对方论据的虚假性。驳倒了论据不等于驳倒了对方的论题,而只是使对方论题的真实性失去可
靠的根据,并不能确定其论题的正确与否。

反驳论证方式就是指出对方的论据与论题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由对方的论据推不出其论题。驳倒了论证方
式不等于驳倒了对方的论题,而只能确定对方论题的真实性是待证的。

二、反驳的方法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反驳的方法或反驳的方式分为不同的种类。

(一)演绎反驳和归纳反驳

1.演绎反驳演绎反驳是运用演绎推理的有效式确定另一判断的虚假性的反驳。

2.归纳反驳归纳反驳是运用归纳推理的形式确定另一判断的虚假性的反驳。

(二)直接反驳和间接

反驳根据反驳所运用的方法的不同,反驳方式可分为直接反驳、间接反驳和归谬法反驳。

1.直接反驳

直接反驳是由断定一个或一些判断的真实性,直接地从正面确定另一判断的虚假性或某一论证方式不能成立的反
驳方法。

2.间接反驳

间接反驳是首先论证另一个与对方论题相矛盾或相反对的反论题的真实性,然后根据不矛盾律,从而间接地从反
面确定对方论题的虚假性的反驳方法。它又叫独立论证反论题真的反驳法。

间接反驳的逻辑形式是:

被反驳论题:p。

反驳形式:

设反论题:非 p(或 q,q 与 p 是反对关系),

论证:非 p 真(或 q 真),

所以,p 假(由②至③,根据不矛盾律)。

3.归谬法反驳归谬法反驳是先假定被反驳的论题是真的,然后从它推出非常明显的荒谬结果(或推出逻辑矛盾),
从而根据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的否定后件式,确定原论题虚假。

11-15 归谬法反驳有三种形式:

(1)从被反驳的判断中引申出假判断。

(2)从被反驳的判断中引申出与其自身矛盾的判断。

(3)从被反驳的判断中引申出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

归谬法与反证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

第一,二者的目的不同。

反证法用于论证,它的目的在于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性;归谬法用于反驳,它的目的在于确定某一判断的虚假性。

第二,二者的结构不同。

反证法的结构比归谬法的结构复杂,反证法需要设与被论证论题的反论题(相矛盾的或相反对的论题)真;归谬
法不需要设反论题。

第三,二者的根据不同。

反证法需要运用排中律,由确定反论题假进而间接地确定原论题真;归谬法不用排中律,它是根据充分条件假言
三段论推理的否定后件式直接推出被反驳的论题假。其联系在于:反证法由确定反论题假而间接地确定原论题真
时,常常运用归谬法;归谬法是为反证法服务的。

反驳是一种特殊的论证,论证的全部规则都适用于反驳。

例题解析

例题(1)。反证法是通过论证与原论题相矛盾的论题的(),进而确定原论题的()。

解析:反论题与原论题具有矛盾关系,根据排中律,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所以,反证法是通过论证与原论题相
矛盾的论题的假,进而确定原论题的真。

答案:假、真

例题(2)。归谬法和反证法的主要区别有()

a。前者用于反驳,后者用于论证

b。前者不需设反论题,后者需设反论题

c。前者需用排中律,后者不需用排中律

d。前者需用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后者不需用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

解析:归谬法和反证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用于反驳,后者用于论证;前者不需设反论题,后者需设反论题;前
者不需用排中律,后者需用排中律;前者需用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后者不需用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

答案:选择 a、b、d。

例题(3)。”我们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如果不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就搞
不上去,我们这个 12 亿人口的大国的吃饭问题就无法解决。“这段论证的论题和论证方式是什么?

解析:论证的论题位于论证的开始部分,因此,这段论证的论题是:”我们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论证方式采取了先假设与论题相反的论题,即:”不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然后通过充分条件假言
三段论的”否定后件可以否定前件“来否定假设的反论题,达到证明原论题正确的目的。

答案:论题是:”我们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论证方式:反证法
www.xia OS hu O tx T.Ne t txt 小_说天+堂
TXT 小说天堂 http://www.xiaoshuotxt.net,最有文艺气息的文学网站,手机直接阅读下载请登陆
http://m.xiaoshuotxt.net,所有 TXT 电子书手机免费下载阅读,我们提供给您的小说不求最多,但求最经
典最完

Das könnte Ihnen auch gefal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