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e sind auf Seite 1von 5

1 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作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在学钓鱼,斜身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体。听到有过路的人
问路,连忙远远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路人。
这首七绝诗写小孩垂钓的情景,绕有情趣。诗人对正确垂钓的小孩的外形不如粉饰。直写出
山野孩子蓬头垢面的样子,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第二句写出小孩随意坐下,
心里只想着钓鱼。“莓苔”二字带出小孩所在的地方是个罕有阳光的阴凉处,同时也是一个鱼
不受惊的好钓点。当路人问路时,小孩害怕应答惊动了鱼儿,从老远就摇摇手而不回答,显
现出他的聪明和学大人钓鱼的经验。全诗丛形神两方面刻划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何
学大人有趣的一面,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2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京口和瓜洲只不过一水之隔,钟山也只是隔着几重山。春风又吹绿了大江的南岸,可是明月
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则我回乡呢?
这首诗透过诗人从瓜洲隔江南的描写,表现了江南春景的秀丽和依恋江宁之家的深切情感。
诗人站在瓜洲渡口远望,看到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就只隔着一条江水。由此,让诗人联想
到他的家就隔着眼前几重山而已,暗示了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第三句写景,说明了当时已
是春天,一片翠绿的美景。“绿”字用得绝妙,让江南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色展露无遗。结句“明
月何时照我还”,说明当时已经步入夜晚了,诗人凝望家乡已久,发出何时才能回乡的疑问,
进一步表现出诗人思念家乡的迫切之情。
3 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独自一人在他乡作客,每逢这美好节日便更加思念亲人。遥想兄弟们在登高之处,一定要
插戴着茱萸草,可是却少了我一人。
这首诗是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写这首诗时,王维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虽然长
安是一个繁华的帝都,但对一个少年游子而言,越是繁华,在茫茫人海中越显得孤孒无亲。
在那个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和生活习惯差别很大,作者离开生活多年的
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飘浮在异地的一叶浮萍。“倍”字写
出了作者思念之情,平常也想,但不一定是显露的,而佳节往往都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所以
碰到佳节就加倍地想。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据说登高时插戴茱萸草可以避灾。作者遥想远在故乡的兄弟们登高时
身上都插戴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再内。作者当时 17 岁,把少年异地地想家
的情绪写进诗里。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流畅,构思精巧。这是首流传千古的名作,“每逢佳
节倍思亲”亦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句。
4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高高的天门被长江之水豁然断开碧绿的江水流到此开始转向北流。两岸的青山相对的耸立突
出,一叶孤舟从天边顺流而下。
这是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望天门山》的“望”字,说明了诗人所写的是原望天门山所见的
景色。诗人所描绘的是碧水青山,白帆红日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诗
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展现出山水景物的活力。首两句写的是眼前所见
天门山的雄姿,分别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与借水势衬托出山的奇险。后两句则把原本静止不
动的山水写得富有生命力。诗人乘船顺着江水游到天门山,远望着天门山特有的姿态,就仿
佛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在迎接他。“孤帆一片日边来”描绘了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
的的画面。
5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的风景是多么美啊!那江南的美景是如此的熟悉。太阳升起时,把江边的野花照耀得比
火焰还要红,春天碧绿的江水就如蓝草一样湛蓝。怎能叫人不怀念这美丽的江南呢?
诗的首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怀念与眷念,无论诗人去到哪里,那熟识的美景也依旧
那么熟悉,亲切。第三句与第四句是对江南风景的具体描写,虽然仅有两句,但他的审美内
容却很丰富。江南风景万紫千红,五光十色,作者从中提炼出两种原色:红与绿,亦是火与
水,阴与阳,刚与柔,暖与凉的相得益彰。两者之间有广阔的中间地带。这是对江南风景如
此美好,又怎能不怀念呢?江南景与作者的一段身世密切结合,景中有自己的印记。追忆
它,如寻找自己。当时作者年事已高,人生旅途中值得回忆的华彩段落,已盛世不再,美景
难重了。失而难再得的事物,更增其可贵价值,因而江南风景之美,自己的江南历程之光
辉,也就更值得回忆。
6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在月黑风高的夜晚,雁群高飞。敌军的首领悄悄逃走了。正要带领骑兵去追击之际,大雪纷
飞,弓刀上铺满了雪花。
《塞下曲》组诗共六首,这是第三首,此诗描写敌人在漆黑的夜晚里逃跑,尽管有夜色的掩
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原本敌军在夜间行动,应当有各种可能,但诗人却认为
敌人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夜色的掩护仓皇逃遁。下一句便描写我军准备追击,表现出了将
士们威武的气概。从这诗句中,可以看出诗人肯定的语气,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蔑视与
我军必胜的信念,使读者为之振奋。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
雪,这是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从这首诗可看见诗人很善于捕捉形象和时机。诗人不写军队
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
的烘托出来了。也因为他没把结果交代出来,这才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与想象,这叫言有尽
而意无穷。
7 墨梅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花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染上淡淡的墨痕。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
看,只求得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无需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
实际上是借梅来比喻自己,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这首诗首
句的“洗砚池”,应用了王義之的“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王冕与普代书法家王羲之同
姓,故说“我家”。
诗的第三,四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诗人写到梅花虽由淡墨画成,外表不娇艳,但却具有
高洁端庄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萨俄彩去讨好人,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
之间。诗人正是借用这两句来写自己,他自幼贫穷,但他努力苦读,虽屡试不第,但他也不
愿巴结权贵,反而向墨梅一样,“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表现出诗人鄙薄流
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这首诗字面上在赞誉梅花,但实际上是在赞赏自己的立身
之德。
8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老朋友孟浩然于黄鹤楼向我辞别后就往东去,在这柳絮如
烟,繁花似锦的三月时节里,顺江而下前往扬州。远望着帆
影渐渐地远去,终于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时只见长江水依
旧滔滔不绝地向天边流去。
这诗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今江苏扬州一带)区的作品,表现孟浩然的深厚情
谊。诗人在首句提到了送别的地点:黄鹤楼;第二句提到了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
的纯色与东南形胜的“扬州”;最后两句描写了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
全篇诗里,没有一个“送”也没有一句话写离别之情,只是写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去向与场
景,然而诗人与友人之间笃厚的交情,诗人内心深处淡淡的离愁以及诗人对繁华扬州的美好
向往跃然纸上,极为传神的表现出来。

9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初夏草木茂盛,雨水充足,所以山地,平原地区到处绿油油的,水田里的水映着天光,一片
白色。在杜鹃鸟的啼叫声中,细雨如烟的黄梅季接到了。农村里四月是忙时,没有人闲着。
刚刚采完养蚕的桑叶,又要赶去插秧了。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的景象,前两句者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
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描绘出来了。。静动结合,有声有色,鲜明如画,色彩明丽动
人。后两句描写人,画面上要突出在水田上插养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的忙碌
与紧张。诗人不正面地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几乎是没有的,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
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繁忙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栝静的气度。
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同时也表现出
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因此,翁卷有乡村诗人之名号。
10 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能吹落秋天的树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棵翠竹
倾斜。
只是一首描写风的诗,诗人从动态上描绘了风的力量:它能使玩球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
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是能掀起千尺巨浪,挂进竹林时可以把万棵翠竹吹得倾斜。这首诗
能让人看到风的力量,是一首构思别致的脉风诗。始终没有出现一个“风”字,也看不到常用
来描写风的“刮”“吹”等字眼,但我们仍能从四种自然现象上感受到风的力量。
前两句从季节变换的角度描写风温和的一面,而后两句则从地点变幻的角度描写了风粗犷的
一面。这首诗对仗工整,韵律优美,表现出诗人高超的语言技能。

Das könnte Ihnen auch gefal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