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e sind auf Seite 1von 6

2018 年 5 月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20 卷 第 3 期

Vol. 20 No. 3 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y. 2018

DOI: 10.11885/j.issn.1674-5094.2017.11.14.02
文章编号:1674-5094(2018)03-0088-06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诗经 · 国风》的植物隐喻
谢世坚 ,韦冬梅 *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诗经 · 国风》中也包
摘 要: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中运用隐喻的修辞手法,借植物表达较为抽象、不易言表的情感;
含大量植物隐喻,借以表达诗人的情感世界。隐喻的本质是认知,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从认知语言
学的角度将莎翁十四行诗与《诗经 · 国风》中的植物隐喻归为三个大类,即“爱情花”隐喻、
“野草”隐喻和独有植物隐
喻,分析中西方植物隐喻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发现,虽然两部作品选择不同植物对同一目标域进
行映射,但不同植物之间存在共同蕴含,形成隐喻连贯,由于人类身体体验,即认识事物的顺序与体认特征具有相似
性,因此读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彼此诗歌的蕴意。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诗经 · 国风》;植物隐喻;源域;目标域;诗歌的蕴意

A Contrastive Study on Plant Metaphors in Shakespeare’s Sonnets and


The Book of Songs-Guofeng
Xie Shijian, Wei Dongmei*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Guangxi,541004,China

Abstract:Plant metaphors had been used in Shakespeare’s sonnets to express abstract and obscure emotions.The Book of
Songs·Guofeng also contains numerous plant metaphors which were used to vividly describe the poets’ emotional world.
Metaphor is cognitive in native and it is a way of thinking which is expressed by language. From cognitive aspect,this pa-
per classifies plant metaphors of Shakespeare’s sonnets and The Book of Songs·Guofeng into three categories:“love flower”
“weed”metaphors and particular metaphors of each work,then it analyses the different map of source domain and
metaphors,
target domain of plant metaphor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nd explore reasons. Study finds that though plant metaphors
of the two works possess differences,they still own common implications,which could produce metaphorical coherence. Be-
sides,human’s body experience (the order of recognize things and features of body recognition) are similar,therefore,authors
at home and abroad could understand each other’s’ poetic meaning at some degree.
Key words:Shakespeare’s sonnets;The Book of Songs-Guofeng;plant metaphor;source domain;target domain;the profound
meaning of poets

谢世坚,韦冬梅.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诗经 · 国风》的植物隐喻[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3):88 – 93.


Xie Shijian, Wei Dongmei.A Contrastive Study on Plant Metaphors in Shakespeare’s Sonnets and The Book of Songs-Guofeng[J].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8,20(3):88 – 93.

* 收稿日期:2017 – 11 – 14
作者简介:谢世坚(1966 –),男(壮族),广西横县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莎士比亚研究和认知语言学。
通信作者:韦冬梅(1990 –),女(壮族),广西百色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莎士比亚研究和认知语言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隐喻认知视角下莎剧的修辞研究”
(12BYY130);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认知视角下莎士比亚十四
行诗与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对比研究”(YCSW2017087)。
第3期 谢世坚,等: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诗经 · 国风》的植物隐喻 89

引 言 《雅》
《颂》相比较,其流露的情感较为真切,与植
物的关系较为密切。《诗经》主要运用了三种修辞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 手法,即:赋、比、兴。赋是直叙其事;比是用类似的
动,对我们认识世界有潜在的、深刻的影响,在人 事物相譬喻,主要包括明喻、隐喻等;兴是环譬以托
类范畴化、概念结构、思维推理的过程中起着十分 讽,即先言他物,并以此为发端,触发自己的情感。
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描述两个概念域之间的 比和兴与认知语言学所说的隐喻大致相当。学界
互动,Lakoff 与 Johnson 提出了映射理论(Mapping 对《诗经》植物的研究也较多,潘富俊在《诗经植物
Theory),即:隐喻是一种以抽象的意象图式为基础 图鉴》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诗经》中所出现植物
的映射,从一个比较熟悉的、具体的、易于理解的始 的物理特征与作用[8] 。刘晓梅解析了《诗经》的英
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解的 译本及植物意象,此外还从认知角度对隐喻翻译策
目标域。在这一过程中,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一个 略、隐喻认知进行分析[9] 。但是,从认知角度将中外
概念域(源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从而 诗歌中的植物隐喻进行对比分析的成果较少。《诗
[1] À 经》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分别作为中外第一次文学
使语句具有隐喻性 。《诗经》与十四行诗 都蕴含
“植物是人”这一概念隐喻,因此,植物不仅是自然 高峰时期诗歌的代表,蕴含有深刻的文化底蕴与人
界的客观存在,更是具有“人”特征的存在物,它拥 文知识,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对研究中西认知差
有人的外貌特征、脾气特性、性格姿态,能够像人一 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样思考,表达情感。 莎士比亚 154 首十四行诗中共出现了 611 个隐
莎士比亚作为剧作家、诗人,其诗歌诞生于英国 喻,平均每首 4 个[10] 。在十四行诗出现的隐喻中,
第一个文学高峰期并代表英国十四行诗的最高水平。 植物是常见的喻体,莎士比亚经常用隐喻的修辞手
国内外学者对其十四行诗的研究成果丰富,研究方向 法,借植物表达玄妙、朦胧的情感。据笔者统计,诗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语言研究。哈佛大学教授 中表示植物的上义词 flower,bud,weed 分别出现了
Helen Vendler 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艺术》中对 13 次、7 次、7 次,表示植物的下义词 rose,lily,violet
其诗歌的声音、词汇、结构等做出了细致的研究[2] 。 分别出现了 13 次、3 次、2 次。另据胡朴安统计,
《诗
(2)诗中人物身份研究。莎士比亚诗中涉及人物有 经》中花草名有 105 种,木名有 75 种[11] 。由此可见,
W H 先生、青年男子与黑肤女郎,这些人物的具体身 十四行诗与《诗经》都含有较为丰富的植物隐喻。
份至今仍是未解之谜。Heylin Clinton 结合史料,对 在此,笔者拟从三个方面对十四行诗与《诗经 · 国
这三者的身份及与诗人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3)译 [3] 风》中的植物进行归纳,即表示爱情的花卉隐喻、草
本研究。范志慧以第十八首诗为例,对比分析了曹明 类隐喻与独有的植物隐喻,并从认知角度运用映射
伦、梁实秋、阮坤的三个译本 。(4)主题研究。罗 [4] 理论分析这三类植物隐喻的异同点,寻找中西方植
益民对及时行乐、莫负青春和人生无常这三个主题进 物隐喻的认知差异,探索人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
[5]
行举例论证 。此外,对时间主题、爱情主题与永恒 解中西方诗歌中植物隐喻的原因。
主题的研究资料也较多。(5)意象研究。田俊武对
诗歌中的自然意象、玫瑰意象与时间意象进行了分 1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诗经 · 国风》
[6]
析 。何咏梅从认知角度分析了自然意象 。综上 [7]
中的“爱情花”隐喻对比
可见,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研究涉及方方面面,但从认
知角度将植物隐喻进行对比研究的资料较少。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十四行诗的三大主
《诗经》诞生于我国第一次文学繁荣期。先秦 题之一。正是因为主题的永恒性,才使诗歌万古流
时期,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大,与自然的关系 芳。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诗经 · 国风》分别选择
十分密切,所以大量的植物被写进诗中。因此,
《诗 了玫瑰、荷花作为爱情花来歌颂这一主题。
经》也被称为植物诗歌总集。在《诗经》中,
《风》属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玫瑰隐喻共出现 13 次,
于十五国民间小调,主要是由百姓所作并传唱,与 借以表达爱人美丽的外表,如第 98 首的描述:

À
版本说明:本文所引用的十四行诗的例证均出自商务印书馆《莎士比亚注释丛书:十四行诗集》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06)
90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年

Nor did I wonder at the lily’s white,/ Nor praise 品质。在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所著《爱莲说》中,香


the deep vermilion in the rose;/ They were but sweet, 远益清指荷花香气远飘。在该诗中,荷花被称为君
but figures of delight,/ Drawn after you, you pattern of 子,荷花的香气被映射为君子的美好品质且被人传
[12] 198
all those . 颂。《诗经》中虽没有明确指出该映射,我们也可由
玫瑰是西方经典的爱情之花,在此诗中,花瓣 此反推得出。当然,荷花还有许多其他特征,诗人
颜色映射爱人脸颊色彩,花瓣是深湛的红色且具有 选取其中的凸出特征 美丽清香进行加工合成
微妙的层次感,正如爱人青春绯红的脸颊;花瓣触 相似性,在荷花与爱人之间建立隐喻关系,将荷花
感映射脸颊触感,柔滑的质感可以带给指尖奇妙的 的美丽姿态、芬芳香味映射到爱人身上,体现爱人
愉悦,恰似爱人娇嫩细腻的脸庞。诗人将玫瑰的这 的外在美与内在品质,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些特征映射到爱人身上,在诗人眼中,自己的爱人 由于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体验也是千差万别
甚至比玫瑰还要美丽,因为玫瑰只是仿造爱人的体 的,因此描述同一目标域所使用的隐喻也是不尽相
态与娇美罢了。 同的。同样是爱人,
《诗经》与十四行诗通过不同植
认知语言学认为源域与目标域之间存在多对一 物所塑造的爱人形象既有相似性,也有不同之处。
的映射,即两个或多个源域可向一个目标域映射。 玫瑰爱人虽然美丽,品质高贵,但同时也是桀骜不
在十四行诗中,爱人不仅具有比玫瑰还娇艳的姿色, 驯的,有遗憾的。如第 35 首诗:
更具有像玫瑰一样芬芳的品质。如第 54 首: Roses have thorns, and silver fountains mud,
The rose looks fair, but fairer we it deem/ For that /Clouds and eclipses stain both moon and sun, /And
sweet odor which doth in it live./ Sweet roses do not so; loathsome canker lives in sweetest bud[12] 72 .
Of their sweet deaths are sweetest odours made[12] 110 . 玫瑰花美丽,但是玫瑰有刺,一不小心就会伤害
玫瑰不会像野蔷薇那样,空有美丽的外表,随着 人。莎士比亚于 1593 年出版了长诗《维纳斯与阿董
时间的流逝最终被世人遗忘。她具有芬芳的香味, 尼》,诗中维纳斯疯狂追求阿董尼,结果却很遗憾:
能够被世人喜欢,被提炼和保存。Lakoff 与 Johnson 为了避开维纳斯,阿董尼出门打猎却被野猪刺死,玫
指出,隐喻是可以创造出相似性的,人们经过推导, 瑰是从垂死的美少年阿董尼的鲜血中生长出来的。
通过思维的加工将两个具有相似性的不同事物联系 在此,玫瑰刺映射为爱人的缺憾。在莎士比亚的思
[13]
在一起 。在此,诗人将香味映射到美好品质之上, 维中,玫瑰所代表的爱情并不一定是幸福的,玫瑰刺
人们认为玫瑰的香味能给人带来愉悦,被人欣赏;美 的存在正如乌云的存在,会遮住太阳和月亮的光芒。
好品质也能给人带来愉悦,使人身心舒畅。所以,玫 莎士比亚这一体验具有独特性,并不是每个人都具
瑰具有芬芳香味的特征通过映射被作用到爱人身上, 有。玫瑰的这些特征映射到爱人身上,形成了美丽、
在诗人看来,爱人不仅貌美,还具有优秀的品质。 品格高贵但又有缺憾的“玫瑰爱人”意象。
西方的爱情花玫瑰所具有的这两个特征,作为 不同于十四行诗,
《诗经 · 国风》中隐喻爱人的
中国爱情花的莲花同样也拥有,如: 花卉不仅仅只有一种,还有其他形式(表 1)。不同
《诗经 · 国风 · 泽陂》 花卉具有不同的显著特征,如桃花粉嫩可爱,李花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 冷清幽香,白茅花洁白柔软。认知主体对源域的植
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 物信息进行加工整合,抑制了部分特征,凸显了某
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 些特征,如白茅的特征还有:形体纤长亭亭玉立,在
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 微风中翩翩起舞体态优美;繁殖能力强,漫山遍野
[14]
转伏枕 。 都长满了白茅,等。但诗人只凸显了白茅花的洁白
莲亦称为荷,花已开者称芙蕖,花未开者称菡 柔软,用以映射女子纯洁温柔的内在品质。概而言
萏。卷即婘,意指美好,美丽动人。荷花是花中姿 之,十四行诗中爱人形象只有一种,而《诗经 · 国
态较美者,其中通外直、亭亭玉立,因此,此处将荷 风》中的爱人却各有千秋。我国古人认为:
“近取诸
花形态映射为爱人曼妙姿态。俨意为端庄,在此处, 身,远取诸物”,反映了我们祖先认识和描写事物的
诗人没有明确指出荷花哪方面的特征映射爱人的 基本原则,与西方的体验认知观异曲同工。
第3期 谢世坚,等: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诗经 · 国风》的植物隐喻 91

表 1 《诗经 · 国风》中常用隐喻爱情的花卉

桃花 《周南 ·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李花 《召南 · 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
梅花 《召南 · 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甘棠花 《唐风 · 有杕之杜》: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我?
木槿花 《郑风 · 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白茅花 《郑风 · 出其东门》:出其闉闍,有女如荼。
芍药 《郑风 · 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凌霄花 《陈风 · 防有鹊巢》:防有鹊巢,邛有旨苕,谁侜予美,心焉忉忉。
兰花 《郑风 · 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激蕳兮。

在对植物的认知过程中,人类身体体验首先能 的野草名称。如第 94 首所写:


够感觉到的是植物的外在特征,如植物的颜色、形 The summer’s flow’r is to the summer sweet,/
状、姿态、气味等,然后将植物的外在特征映射到人 Though to itself it only live and die;/ But if that flow’r
的外部特征,在植物与人这两个不同的事物之间建 with base infection meet,/ The basest weed outbraves his
立联系,让人感受到如玫瑰一样的爱人,如莲花一 dignity./ For sweetest things turn sourest by their deeds;/
样的爱人,如桃花一样的爱人,通过植物和人的相 Lilies that fester smell far worse than weeds[12] 190 .
似性进行加工获得隐喻义,加深了对植物和人的理 在大自然中,野草俯拾皆是且“野火烧不尽,春
解(表 2)。由表 2 可看出,
“玫瑰花是爱人”
“荷花 风吹又生”,因此其给人的印象就是廉价、卑微;在
是爱人”
“白茅是爱人”的概念隐喻中,爱情花形态、 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野草抢夺阳光、争占肥料,影响
香味的蕴含是相同的,使同一目标域的三个概念隐 丰收,所以,野草又被视为害群之马。这是人类的体
喻之间具有连贯性。不管是玫瑰还是荷花、白茅花, 验,根据映射理论,诗人将野草的特征进行思维加
中西方都认为作为“爱情花”所映射的爱人都具有 工,掩盖其中关联性不大的部分,只强调需要被凸
美丽的外表,高贵的品质。概念隐喻的连贯性就是 显的“满山遍野”
“争夺肥料”的特征并投射到人身
几个概念隐喻“共享”隐喻蕴含,使这几个概念隐喻 上,隐喻那些卑微、道德品质败坏的人。如诗中,爱
[15]
相互关联,其相应的隐喻表达式亦是相连的 。人 人芬芳貌美,但是如果道德品质败坏,那么还不如
们在阅读诗歌时,能够根据“爱情花”共享隐喻蕴 野草卑贱。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 约
含,由此推彼,较好地理解彼此诗歌中“爱情花”的 485 — 约前 410)曾说: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概念隐喻。 说明人们用身体来丈量和理解其他事物。一般野草
表 2 “爱情花”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 形体较为矮小,匍匐在地面,而人类思维又具有“体
源域 目标域 源域 目标域 认”特征,把身体体验作为衡量世界的标准,趴在地
玫瑰花花瓣颜色 爱人脸颊颜色 莲花形态 爱人体态 上的野草通过隐喻映射到人体的脚等低矮的位置。
玫瑰花形态 爱人体态 莲花香味 爱人高贵品质 因此,野草被视为卑微的存在。
玫瑰花香味 爱人高贵品质 白茅形态 爱人体态
Lakoff 与 Johnson 认为,体验哲学的第一条就
玫瑰花刺 爱人不足 白茅花洁白 爱人高贵品质
是“心智的体验性”,即心智是基于身体体验的,意
义是基于身体体验的,思维也是基于身体体验。这
2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诗经 · 国风》 是体验实在论的实质[13] 。那么,植物隐喻是人们在
中的“野草”隐喻对比 感知和体验客观外界植物形象的基础上经过认知而
加工完成的。在体验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们用自
野草(weed)漫山遍野,是人类接触最多的植物, 己的身体(包括各种感觉器官)进行感知。而人作为
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因此草类植物很早就被写进 认知的主体,其身体结构特征是一样的,所以身体
诗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weed 出现了 7 次,且 体验的相似性使十四行诗与《诗经 · 国风》中的野
都以上义词的形式出现,统指各种野草,并没有具体 草隐喻具有相同蕴含。如:
92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年

《诗经 · 曹风 · 下泉》 富的野草隐喻不仅映射人身份卑微或道德败坏,还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忾我寤叹,念彼周京。冽 映射人的其他特征。如“荇菜”
“蔓草”娇柔的姿态,
[14]
彼下泉,浸彼苞萧。忾我寤叹,念彼京周 。 鲜嫩的颜色,被用以隐喻爱人美丽的外表;
“葛藤”
稂、萧指的是狗尾草一类的杂草。诗意是寒泉 为纤维类植物,缠绕到树或其他植物身上,隐喻人趋
浸泡着青草,使青草无法生长。野草纤细的样子映 炎附势;
“贝母草”
“茜草”属药用植物,隐喻女子济
射为人单薄的身躯,两者的相似性使诗人认为自己 世救人、心地善良的品质。隐喻具有凸显性和隐藏
就是水中那身份卑微的野草。莎士比亚与先秦诗人 性,当人们聚焦于植物的某一首选蕴含时,会自动忽
的思维在野草隐喻的表达上是相通的,不同的是, 略源域与目标域之间不一致的地方,以增强其相似
《诗经 · 国风》使用的是野草的下义词,即野草的具 性。因此,在这些隐喻中,不同植物的特征被凸显并
体名称,常见野草如表 3 所示。《诗经 · 国风》中丰 映射为人的不同品质,丰富了诗歌的人物形象。
表 3 《诗经 · 国风》中常见野草名
荇菜 《周南 · 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蔓草 《郑风 · 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葛藤 《周南 · 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贝母草 《鄘风 · 载驰》: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
茜草 《郑风 · 东门之墠》: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由表 4 可知,中西方的野草隐喻共享“人”身份 能根据共享隐喻的连贯性沟通中西方思维,将对中
低微、
“人”道德败坏的隐喻蕴含,因此具有连贯性。 国“野草”隐喻的认识转移到西方“weed”的认识上,
虽然中西方野草隐喻所凸显的内容不同,但我们仍 以增强对其隐喻蕴含的理解。
表4 野草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
“weed”源域 “weed”目标域 “野草”源域 “野草”目标域
“weed”数量多 “人”身份低微 “稂莠”浸于水底 “人”身份低微
“weed”争夺肥料 “人”道德败坏 “荇菜”形状特点 “人”的身姿
“葛藤”形状特点 “人”道德败坏
“贝母草”药用功能 “人”善良品质

3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诗经 · 国风》 蕾是植物,承载着从荣到枯的循环周期,花蕾正处


独有的植物隐喻 于这个周期中生命力旺盛的时期;而人是动物,具
有从生到死的生命周期,作者利用这一相似的生命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诗经 · 国风》中“爱情花” 历程将源域中的花蕾映射为人的青春。因为我们熟
与“野草”隐喻映射虽有不同,但其隐喻蕴含多有重 悉人的生命周期,所以不难理解这一映射。虽然中
合之处。此外,十四行诗与《诗经 · 国风》还具有彼 西方都普遍认同这一概念隐喻,但《诗经》中却没有
此所独有的植物隐喻。如在十四行诗中 bud 出现了 使用花蕾映射人的青春,只是将粉嫩的“桃花”映射
7 次,统指各种花蕾,而《诗经 · 国风》中都是出现花 为年轻活泼的女子。
卉的具体名称,并没有使用“花蕾”这个名词。bud 另外,
《诗经》独有“树”这一植物的概念隐喻。
作为上义词出现,可指任何花的花蕾,包括玫瑰花 先 秦 诗 人 将 树 高 大、挺 拔、不 畏 风 霜 的 特 征 映 射
花蕾,但其所蕴含的概念隐喻却不是爱情,如第 70 到男子身上,凸出爱人的优秀品质。诗中常见的
首诗: 树木如表 5 所示。“乔木”指高大的树木,
“榛树”
For canker vice the sweetest buds doth love,/ And 属高大落叶型乔木,诗人将乔木高大的外在特征
[12] 142
thou present’st a pure unstainèd prime . 映射到所仰慕的爱人身上,隐喻爱人高大挺拔的
花蕾遭“恶虫”吞噬,可见其是柔嫩脆弱的,在 身姿。《诗经 · 国风》中的“竹子”开创了华夏竹文
此,花蕾的柔嫩映射为人的脆弱。同时,根据后句 化。竹子中空外直,隐喻男子为人正直、虚怀若谷,
可推出诗中的“你”如含苞欲放的花蕾那般充满了 如竹子般“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断经历磨练完
青春气息,即花蕾含苞待放映射“人”青春蓬勃。花 善自我。人类之所以用树木作为源域,映射男子
第3期 谢世坚,等: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诗经 · 国风》的植物隐喻 93

高大的形象,原因之一是“人类的祖先起初主要是 在形象与内在品质。十四行诗与《诗经 · 国风》独


[16]
通过身体在空间中的体验来逐步认识世界的” 。 有植物隐喻的映射关系如表 6 所示,由于隐喻是思
人类以自己的身材作为尺子衡量树木,那么树木 维的表现,诗中隐喻选择的差异体现了中西方思
自然是要高大许多。诗人根据自身的体验,将树木 维的差异性。
与男子之间的相似性联系起来用以赞美爱人的外
表 5 《诗经 · 国风》中常见树木名
乔木 《周南 · 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榛树 《邶风 · 简兮》: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竹子 《卫风 · 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桑树 《鄘风 · 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表6 独有植物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 [2] Vendler H. The art of Shakespeare’s son-nets[M]. Cam-

“花蕾”源域 “花蕾”目标域 “树”源域 “树”目标域 bridg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花蕾柔嫩 人脆弱 乔木高大 爱人形态 [3] Heylin C.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 the untold story of
花蕾含苞待放 人青春 竹子中空外直 爱人虚怀若谷 Shakespeare’s sonnet [M]. Cambridge: Da Capo, 2009.
[4] 范志慧,张成智.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的三种译
文比较[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4 结 语
138−142.
[5] 罗益民.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三个主题[J]. 西南师范
通过对源域“植物”与目标域“人”之间映射关
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54−159.
系的分析,发现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诗经 · 国
[6] 田俊武. 浅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意象[J]. 外语与外
风》中,
“爱情花”与“野草”所隐喻的“人”具有不同
语教学,2005(12):23−25.
之处。由于人类的认知方式不同,概念结构也有差 [7] 何咏梅. 概念整合视角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自然意
异,所形成的原型、范畴、意象、图式、认知模型等也 象的认知分析[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就存在差异,语言表达也就有了差异[16] 。中西方思 版),2012,38(1):55−59.
维及个人体验的差异性,使得人们对“植物是人”这 [8] 潘富俊. 诗经植物图鉴[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一概念隐喻的认知具有差异,所以同是“爱情花”与 2003.
“野草”,其所隐喻的爱人各有其特点。此外,中西 [9] 刘晓梅,李林波.《诗经》植物意象研究[J]. 庞德英,译.
方诗歌中又有其独有的植物隐喻,如“花蕾”隐喻与 外语教学,2016,37(6):101−104.
“树木”隐喻。但是,十四行诗与《诗经 · 国风》中的 [10] 王璐.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隐喻[D]. 上海:上海师范

植物隐喻具有许多相通之处,这是因为人类的认识 大学,2011.

是基于对自身和空间的理解之上,沿着由近到远、由 [11] 胡朴安. 诗经学[M]. 长沙:岳麓书社,2010.

具体到抽象,由身体和空间到其他语义域的道路通 [12] 钱兆明. 莎士比亚注释丛书:十四行诗集[M]. 上海:上

过互动等方式逐步发展起来的[16] 。由此可见,身体 海商务印书馆,1990.


[13] Johnson M, Lakoff G. Why cognitive linguistics requires
和空间是人类感知和体验的基础。而作为认知活动
embodied realism[J].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02.
的主体,人类具有相同的身体构造,所生活的环境也
[14] 秋雨. 黎伾斋新译诗经[M]. 郑州:中国古籍出版社,
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爱情花”与“野草”能够享
2015.
有共同的隐喻蕴含,进而构建不同隐喻、不同文化之
[15] 文旭,叶狂. 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J]. 外语学刊,
间的连贯。因此,人们在阅读诗歌时,能够在一定程
2003(3):1−7,112.
度上理解彼此诗歌的概念隐喻进而理解诗歌蕴含。 [16] 王寅. 认知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参考文献 编 辑:钟 青
编辑部网址:http:
//sk.swpuxb.com
[1] Lakoff G, Mark J.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Das könnte Ihnen auch gefallen